大公產品

首頁 > 國際 > 正文

美三雄研生物鐘奪諾獎

時間:2017-10-03 03:16:04來源:大公網

  圖:三名獲獎者2013年曾獲邵逸夫獎,並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據法新社、新華社及果殼網報道: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傑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以獎勵他們在有關生物鐘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評獎委員會說,人們過去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生物都有生物鐘,但其中原理卻長期不清楚。這些科學家以果蠅為對象,分離出能夠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並在分子層面揭示了相關蛋白質的工作機制。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加州理工學院的學者就發現了控制果蠅晝夜節律的基因,將其命名為period。那麼這個基因如何影響節律呢?今年的醫學諾獎得主研究的就是這個問題。

  開拓晝夜節律生物學領域

  三名得獎者在1984年通過研究,成功地分離出了period基因,將其編碼的蛋白命名為PER。他們發現,PER在晚上會在果蠅體內積累,到白天又會被分解,其濃度會循環震盪,周期為24小時,和晝夜節律相同。

  此後,科學家們在1994年又發現了第二個節律基因timeless,其編碼的TIM蛋白,同樣為正常節律所需。邁克爾.揚做了一個實驗,發現TIM蛋白會結合到PER蛋白上,然後兩個蛋白可以一起進入細胞核,並且在那裏抑制period基因的活性。之後,他們再發現另一基因doubletime,其編碼的DBT蛋白可以延遲PER蛋白的積累,這讓人們得以一窺細胞是如何調節其蛋白震盪,以更好地匹配24小時周期。

  三位科學家的研究闡述了生物鐘的理論基礎。在隨後的幾年中,其他一些分子也被陸續發現,進一步解釋了生物鐘的機理和穩定性,例如其他可維持period活性的蛋白等。

  自從三人作出這一系列發現以來,晝夜節律生物學已發展為一個高度活躍的研究領域。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的頒獎詞認為,三位科學家在生物鐘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有助於人們理解人體機能在不同時間段的工作機制,對於睡眠、體溫、新陳代謝等多個方面均有影響。

  曾獲邵逸夫獎

  三名獲獎科學家均於上世紀40年代在美國出生,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860萬港元)獎金。

  據報道,羅斯巴什接到獲獎消息後的第一反應是「你在開玩笑嗎?」他稱自己凌晨5點多被電話吵醒,「這電話可從來都不會響,我震驚得一時無法呼吸。」

  羅斯巴什認為,此次獲獎對基礎科學來說是很棒的事,「這確實仍是非常基礎的發現,而這種研究獲得關注是件好事。」

  早在2013年,這三位科學家就憑同一研究獲得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當時,霍爾還曾向多年來作為他們研究對象的果蠅致敬,「如果沒有牠們,我們的研究就難以進行,更別說要取得這樣的成果了。」

  文學獎本周四揭曉

  生理學或醫學獎是首個頒發的諾獎獎項,星期二將公布物理學獎獲得者。

  另外,瑞典皇家學院表示,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將在本周四(5日)揭曉。去年,美國民謠歌手卜戴倫(Bob Dylan)摘下文學諾獎桂冠,一度震驚世界,甚至引發文學界論戰。

  《瑞典日報》文學評論家波林格稱,今年「並不預期會有造成轟動的結果」,暗示評獎方將會做出較保守的選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