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微塑膠威脅之下,食水安全問題日增\網上圖片
【大公報訊】綜合Orb Media網站、英國《衛報》報道:最新研究指,全球食水普遍受微塑膠污染,超過八成的研究樣本中都發現了塑膠纖維,而當中以美國情況最為嚴重。微塑膠體積極細,能吸引細菌,在影響生態的同時更威脅人類健康,而這一切都與人類近幾十年來對塑膠製品的高度依賴和不當棄置脫不開關係。
微塑膠一般是指直徑小於五毫米的細小纖維,從衣物、化妝品,到工業生產,在人們的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近年來塑膠污染越來越嚴重,塑膠既不能被生物分解,又會吸收有毒化學物,人類及動物攝入之後,可能患上癌症等疾病。
Orb Media與美國明尼蘇達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員,從世界各地不同城市收集了150多個食水樣本進行化驗。結果顯示,高達83%的樣本發現了塑膠纖維,來自美國的含塑膠纖維樣本最多,達到94%,而就連情況相對較好的歐洲,這一比率也高達72%。研究員介紹,美國的食水樣本來源包括了國會大樓、環保局總部、紐約特朗普大廈等,但都被檢測出了塑膠纖維。
無處不在 能吸引細菌
Orb Media承認這次研究的樣本不算多,但希望能藉此啟發更多更大規模的調查來驗證。
有人也許心想「我不喝水喉水就好」,然而此次微塑膠檢測中,許多瓶裝水樣本也未能幸免。
今年6月,愛爾蘭也公布一項類似研究,在食水樣本中發現了微塑膠。負責研究的高威理工學院博士馬洪當時表示,暫不知道這對健康有什麼具體影響,但已知的是塑膠微粒能吸引細菌,而比其小很多倍的納米顆粒可能也攜帶細菌,這是目前無法測量的。但納米顆粒是可以穿透細胞、影響器官的,這就很令人擔憂了。
德國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也發現24個啤酒樣本全部都含有塑膠微粒,同樣的成分也在蜂蜜和糖的內部被發現。法國的研究員2015年更發現,這些塑膠微粒也存在於空氣中,每年隨着空氣塵埃進入到城市空氣中的塑膠微粒多達三至十噸。
未知如何進入食水系統
人類對塑膠的依賴,已經反過頭來危及自身。自1950年代以來,人類已製造了約83億噸塑膠製品,現在仍以每年三億噸的速度繼續生產,而其中只有約兩成被回收或焚化,其餘的大部分成了垃圾,變為環境的巨大負擔。
對於塑膠纖維如何進入到食水系統,此次研究稱暫時未明。科學家說法不一,但幾乎都指向人類太多使用塑膠製品,使其變得「無孔不入」,就連洗衣時都會令衣服中的塑膠纖維散落到空氣中。更糟糕的是,人類目前並沒有完全有效的方式,百分之百阻止這些塑膠纖維進入到體內循環系統中。
香港海洋生物也中招
香港的「綠色和平」去年亦發表研究,指市民常食用的烏頭、蠔和丁香魚等多達170種魚類及海洋生物,體內均發現微塑膠,甚至還有護膚品中常存在的一種微膠珠,它也是微塑膠的一種。
調查發現,每日大約有48億粒微膠珠被排出香港水域,威脅海洋環境及生態,但這種微膠珠並不為多數民眾所知。「綠色和平」呼籲護膚品和化妝品生產商停止在產品中加入微塑膠,政府更應立法管制這類產品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