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國際 > 正文

美「基因剪刀」或剪斷遺傳病

時間:2017-08-04 03:16:16來源:大公網

  圖:此次研究使用的經過「基因剪刀」修改的胚胎/網上圖片

  【大公報訊】綜合新華社、美國《紐約時報》、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一個國際研究團隊2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報告,利用被稱為「基因剪刀」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成功修復了人類早期胚胎中一種與遺傳性心臟病相關的基因突變。這是人類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修正突變,成果可喜,但同時也引發濫用「訂製嬰兒」的擔憂。

  這項研究用到的「基因剪刀」技術,簡單來講,就是剪斷突變的基因序列,促使胚胎使用健康的基因複製品來修復DNA,消除胚胎中的致病突變。

  這也是美國國內首次進行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由美國俄勒岡衛生科學發起和實施,韓國、中國同行也參與其中。

  早期胚胎階段成功率更高

  本次研究以肥厚型心肌病為對象,這是一種常見的單基因遺傳病,由MYBPC3基因突變引起,是青壯年運動員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中,58個試驗胚胎中42個未檢測到基因突變,即健康胚胎比例佔72.4%,而這一幾率在通常自然結合形成的胚胎情況下,只有50%。所以,如果這一技術在未來用於試管嬰兒手術,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健康胚胎。

  此外,多種檢測方法顯示,這項研究有效消除了「脫靶」(在非靶點位置產生突變)效應和胚胎嵌合的影響。

  科學家在實驗中嘗試了兩種做法來消除突變。首先,他們將「基因剪刀」植入受精卵,結果是部分胚胎解決了突變,但不是每一個細胞都成功。第二種做法比較成功,即在早期胚胎階段,將「基因剪刀」和精子一同注射到卵子當中,結果每個細胞中都有多攜帶修復成功基因的胚胎出現。

  這一技術距離臨床使用還有很久,研究團隊態度很謹慎,稱仍須經進一步研究,準確率也須盡可能提高。研究共同作者阿馬托表示,這種基因編輯技術若再進步一些,「有潛力用於預防基因疾病傳給我們的後代」。

  基因編輯被列人類挑戰

  由於牽扯道德倫理問題,人類胚胎研究備受爭議。在此之前,只有中國科學家開展過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英國一個團隊則獲得政府的類似試驗許可。此次研究令人類朝無遺傳疾病的「基因工程嬰兒」邁進一步,得到盛讚的同時,也引發關於「訂製嬰兒」的倫理問題擔憂。

  很多遺傳疾病在未來或許都能通過編輯基因解決,有人擔心,隨着技術進步,被改變的對象會從「疾病」演變為身材、容貌、智力等其他屬性。英國廣播公司最近列出了2050年前人類將面臨的十大挑戰,其中基因編輯技術就位列首位。屆時,有錢人會讓孩子擁有更強的特徵,人類之間的不公平差距將越來越大。

  不過,也有研究者認為短期內不必太擔心,因為包括身高、智力等幾乎所有人類在乎的特徵,都是由成千上萬個基因控制,如果想要改變,需要進行很多次基因修改,而在這種情況下,「基因剪刀」72.4%的單次修改成功率還尚顯太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