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萬寶礦產控股的科米卡礦業項目生產線
在人們的印象中,央企是調動資源的一把好手,而在非洲礦脈獨特的社會環境中,央企也有「失靈」時。礦脈上有一個茶餘飯後流傳很廣的故事,一家中國有色金屬的「領頭羊」央企,早在2002年就拿到了儲量可觀的礦山,可是難以調配兩地資源,無奈擱置項目鎩羽而歸。直到2008年由於西方遭遇經濟危機,中國中鐵和中國電建等為代表的央企才重回礦脈。
5月27日,記者從剛果(金)第二大城市、如今的上加丹加省省會盧本巴希一路北上,抵達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旗下萬寶礦產控股的科米卡礦業項目營地。營地兩年前才正式落成,但與一旁的選礦廠都擁有最現代化的配置。按照生產計劃,選礦廠5月份能夠出產4454噸精礦,其中銅礦品位22%,鈷礦能夠達到7%。
選礦廠廠長助理兼選礦工程師盧建安不無自豪地介紹,「破碎機、藥劑線和尾礦廢水泵都很先進,成本倉庫的機械化程度更高,只需要八個倉庫工人就可以操作。」盧建安稱,尾礦庫坐落在幾公里外,完全能夠達到環保標準。
不過,趁着市場價格上揚,抓緊時間生產並不意味着萬事大吉。與工會協商工資、衛生防疫和治安保衛,還要與礦業局環保檢查組打交道,在這個完全不一樣的環境中,央企仍面臨很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