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法國內政部公布投票結果,馬克龍以66.1%的得票率贏得法國大選。極右翼候選人勒龐已於當地時間7日晚發表演說,承認敗選的同時也表示已創造歷史。這次選舉大戲,終究未有「黑天鵝」飛出而平穩落幕,但法國政局的未來走勢卻難言平靜。
良機、良策助力勝選
馬克龍的勝選內外有因。從外部環境看,當前法國政壇正處在新舊交替的轉折節點。傳統左右翼兩大政黨鬥爭的形式逐漸過時,政治體系難以跟上社會演變。主流大黨輪流執掌權力卻無一能拿出有效的社會「良藥」,平庸的政策主張無法容納選民日益多樣化的政治訴求。因此,求變和憤怒心理主導選舉過程,為標榜革新的馬克龍提供了機遇。同時,左翼正統候選人奧朗德退選,陣營主推的阿蒙向極左發展難以站穩陣腳;而中右翼強勢候選人菲永則陷入空餉門難以脫困、卻又不願主動抽身。第二輪中對極端政黨的聯合阻擊也使馬克龍成為唯一選擇。
從自身因素看,馬克龍的競選策略果決,政治綱領得當。他出身於民意一路走低的社會黨,敏銳地意識到精英政客變革的緊迫性,在關鍵時期擺脫傳統政黨機器束縛,成立獨立政治運動「前進」。獨立組黨,使其既擺脫了左翼歷史包袱,又可繼續利用在左派政壇積累多時的強力人脈,憑藉年輕、積極的正面形象,逐漸佔據了此次總統大選中的有利地位。
同時,馬克龍的競選立場屬「中間站位,多面討好」。他高舉變革大旗,是左翼合情合理的候選人,是中間派屬意人選,同時也成為中右翼選民的理想替代者。其政治綱領以「自由」與「保護」為主線,既要國退民進,激發市場活力;又強調維持脆弱階層的社會保障水平,推崇社會公平正義。既表現出明確的親歐態度,強調與歐盟合作;又提出歐盟「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時刻。這種實用主義策略,顧及到大多數國民的憂慮,求取了「左、中、右」,「上、中、下」多層選民的訴求最大公約數。
馬克龍贏得了選舉,但其艱苦戰役實則剛剛開始。66.1%的高支持率所面對的是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選舉戰績的躍進─瑪麗娜.勒龐獲得了33.9%的選票,兩倍於2002年老勒龐第二輪選舉的戰績;更不用說本次選舉棄權率達1969年以來最高,很多選民為「抵抗極右翼上台」不得不選擇馬克龍。因此,仍需謹慎判斷其所獲支持的有效性。
未來執政挑戰不小
展望未來,馬克龍仍有不少難題亟待解決:第一,新興政治運動很難應對接下來的議會選舉,府院共處模式不確定性加大。法國歷史上曾有三次傳統類型的「左右共治」,來自不同黨派的總理與總統都互相牽制、扯皮,導致行政效率下降。馬克龍已對外宣稱在6月份的議會選舉中拒絕與左、右翼合作,這意味着「乳臭未乾」的「前進」運動將獨立角逐577個議席。而左、右翼政黨在總統競選失敗後必猛烈反擊,選舉結果或牽制馬克龍未來執政效力。
第二,撕裂民意能否有效重聚,奠定改革基礎。當選後,馬克龍不僅要對自己的選民負責,也需要回應超過三分之一的勒龐選民的政治訴求。國民陣線以「法國衰落」作為核心觀點,製造出移民、脫歐、全球化和法國經濟發展等議題,已獲相當一部分選民的穩定追隨。首輪21.3%、二輪35%的支持率預示勒龐「餘熱」可能影響馬克龍的民意基礎。而民粹主義更不會因其當選就簡單散去,民眾對歐洲和全球化的認知與立場也難在短期內逆轉,馬克龍仍需強力手段應對極端思潮在法國的瀰漫。
第三,社會痼疾久拖難解,對新總統構成挑戰。法國失業率高於歐盟平均水平,高福利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突出,安全形勢惡化,民眾不滿前所未有。兩輪選舉及其社會動員放大了法國民眾的憤怒和求變心態,加劇了社會斷裂與政治碎片化。新政府既需盡快重構行政班底,又需盡力彌合社會分歧,尋找有效措施推進改革,給予民眾盼望已久的安全感,以夯實執政基礎。
正如馬克龍在7日晚勝選演講中所說:「共和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暫時穩定了歐盟對極右翼勢力上升的擔憂之後,他能繼續把好法蘭西前進的方向麼?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