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貝雷胡拉克獲普立茲突發攝影獎,圖為他去年拍攝的菲律賓毒犯家人/美聯社
【大公報訊】綜合法新社、美聯社、新華社及路透社報道:有着新聞界「奧斯卡」之稱的普立茲獎頒發之際,各大媒體面臨着前所未有惡劣環境,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多次向媒體開炮,稱媒體為「人民的敵人」。而各媒體仍捍衛新聞自由、不畏權勢,在一場分裂美國的大選中,《華盛頓郵報》勇於挑戰特朗普,《紐約時報》則揭露了俄羅斯總統普京試圖擴大海外影響力的野心,最終在2017的普立茲獎中突圍。
10日,第101屆普立茲新聞獎在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頒獎,共計有21個獎項,涵括新聞、文藝與文學等領域。《紐約每日新聞》和新聞網站ProPublica獲得最高殊榮公共服務獎,他們的報道揭發了紐約警方濫用收屋法例,迫使數百名窮困的少數族裔無家可歸。
《紐時》榮獲三大獎項
普立茲獎評委會主席邁克.普賴德在引言時指出,今年獲獎的新聞包括挑戰「最有力量的政治人物與機構」的報道,以及揭發「虐待難以自保的弱勢者」的報道。
《華盛頓郵報》記者法倫索爾德(David Fahrenthold)因為揭發特朗普挪用慈善基金善款而獲得國內報道獎,並被普立茲獎委員會譽為「透明新聞的典範」。法倫索爾德還報道了特朗普在2005年的錄音講話中侮辱女性的粗鄙言論。
被美國總統特朗普點名為「假新聞」的《紐約時報》此次獲得三項大獎,其中一項國際報道獎,報道的矛頭直指俄羅斯總統普京,探討他已試圖將權力擴大到海外,用盡各種手段打擊敵人。
此外,《紐時》還獲得突發攝影獎和專題寫作獎。自由攝影師貝雷胡拉克(Daniel Berehulak)登在《紐時》的照片因對菲律賓暴力活動觸目驚心的描繪而獲得突發攝影獎;奇弗斯(C.J.Chivers)發表在《紐時》的報道,講述了一名阿富汗戰爭青年退伍軍人飽受創傷後壓力綜合症(PTSD)折磨,獲得了專題寫作獎。
《華爾街日報》記者努南(Peggy Noonan)獲得最佳評論獎。評審稱讚他的評論文章在國家舉行有史以來最分化的一次總統大選期間,把美國人共有的優點和美德與讀者連繫起來。
地方小報也精彩
除了大媒體機構,一些地方媒體在此次獲獎情況上也表現突出。
加州奧克蘭的一艘「幽靈船」在去年12月發生着火事件,造成36人死亡,但悲劇本可免於發生,當地《東灣時報》憑此調查報道榮獲突發新聞獎。
《芝加哥論壇報》的攝影師萬布斯甘斯(E. Jason Wambsgans)贏得專題攝影獎,他為一名在槍擊下幸存的10歲男孩與母親拍攝了一組生活照片,照片展現了充斥着暴力的城市以及母親如何幫受到驚嚇的男孩重建生活信心。賈森說,「拍攝過程是苦樂參半的,但欣慰的是不到一個星期,我就不再為這個男孩的未來而擔心了。」
獲得調查報道獎的《查爾斯頓憲郵報》記者艾爾,追蹤調查了鴉片類藥物如何流入西弗吉尼亞州,使該州成為美國因濫用藥物死亡率最高的州。這也是這份報紙首次獲得普立茲獎。
每周僅發行兩次的家族式媒體《風暴湖時報》,以揭露大型農業企業在愛荷華州的骯髒交易的一系列社論,獲得社論寫作獎。
此外,普立茲獎評選委員會還公布了文學、喜劇、音樂類的七個獎項,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出現華裔面孔,常駐紐約中國女作曲家杜韻憑作品《天使之骨》贏得最佳音樂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