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國際 > 正文

「全民基本收入」應對AI挑戰

時間:2017-03-03 03:16:22來源:大公網

  圖:瑞典也曾討論是否引入全民基本收入,當時有社會組織在廣場寫下「如果不需要擔心收入,你想做些什麼」的標語,引發大家討論\網上圖片

  【大公報訊】大部分左派政治活動人士及科技界巨頭在提及向機械人徵稅時,都同時引入了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的概念。但這種「不幹活就拿錢」的政策,仍受到多重質疑。這能解決貧富差距麼,還是會變成養懶人的機制?托馬斯.摩爾在《烏托邦》中提到無條件將錢分給社會底層的人,可以防止犯罪。出生於工人家庭的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也認為,基本收入可結束貧窮,讓每個人都能在一個沒有「陷阱」的社會中創造自己的價值,不但不會養懶人,還能幫助個人發掘出最大的潛能。

  實行基本收入的想法在政治光譜兩邊都有捍衛者和詆毀者。左派的一些人捍衛它,說它將結束貧困、減少不平等並且解決自動化的問題;右派的人捍衛它,說它有助於結束政府的家長式作風,並減少那些干涉個人自由的社會保障計劃。另一方面,左派的一些人攻擊它,說它將取代非常重要的社會保障計劃;右派的一些人也反對它,因為它妨礙個人自給自足和政府獨立。而這質疑背後的根本問題其實是,我們到底想給窮人多少信任。

  一貫擁有神話般福利政策的北歐當然是最早實現「基本收入」的先鋒。芬蘭自今年伊始挑選了2000名年齡介乎25至58歲的失業國民參與為期兩年的試驗計劃,每人每月可獲發放600美元的免稅「基本收入」。或許兩年後,芬蘭的實踐會給「基本收入」可行性一個更為貼切的答案。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