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右)26日在羽田國際機場接受訪問/美聯社
大公網12月27日訊 綜合共同社、美聯社及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6日晚間動身乘專機前往美國,開始其踏訪珍珠港之行。此前日本方面稱安倍是「首位訪問珍珠港的首相」,但不久後,美日媒體相繼指出,在安倍之前,已有三位日本首相到訪珍珠港。分析指,日本政府執著於「首位」,一是為安倍「貼金」,二則是為炒熱日美關係。
當地時間26日晚九時許,安倍與日本防長稻田朋美在登機前接受各家媒體採訪,安倍稱其此行係為與美國總統一起,向世界傳達「和解的價值」。當天中午,安倍在東京的經濟團體人士集會中,自詡其此行「能成為歷史性訪問就好了」。他還稱希望由珍珠港發出不再重複戰爭慘禍的「面向未來的信息」。
根據官方發布的消息,安倍此行將與美國總統奧巴馬一同造訪當年日軍偷襲珍珠港事件遺址處的亞利桑那號紀念館並獻花。安倍屆時還將發表相關感言。1941年12月7日,美軍亞利桑那號遭日軍擊沉,造成1177名海軍戰士陣亡。
吉田茂首訪 尷尬不自在
首相訪問珍珠港,成為日本政壇主流圈近來頗為興奮的一個話題。12月5日晚,安倍宣布將在年底訪問珍珠港。外務省官員當時向媒體介紹稱,這是「現任首相首次訪問珍珠港」,日本各大電視台和報紙也都清一色使用了「現職首次」字眼。不過,《紐約時報》隨後發表一篇題為「日本領導人(安倍)並非首次訪問珍珠港」的報道,指出早在1951年9月,日本時任首相吉田茂在美國參加完《舊金山和約》的簽訂儀式後,在回程路上訪問了珍珠港。
吉田的訪問在美國海軍的歷史文件中得到證實,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的日志中明確記載,1951年9月12日上午,吉田曾經到訪。日本《讀賣新聞》1951年9月13日夕刊對此也有報道。美聯社在1951年9月13日的一篇文章中說,吉田茂「昨天進行了自1941年12月7日以來,日本官方對珍珠港的首次訪問」。
美聯社追溯歷史報道指出,吉田在日本戰敗六年後訪問珍珠港時,安倍甚至還未出生。吉田當時到訪美國海軍將領亞瑟.雷德福位於珍珠港上方的辦公室。雷德福在回憶錄中寫道,自己辦公室的窗外幾乎就可以望到「亞利桑那」號的殘骸,吉田也因此相當尷尬和不自在。吉田當時在美軍太平洋國家紀念公墓獻花,後來到訪珍珠港的日本首相都效仿他這一行程。
熱炒「首位」為安倍貼金
在意識到吉田茂當年低調的訪問後,日本政府對「首次」的表述進行微妙修改。7日,當被記者問及具體哪裏是第一次時,外務省報道官川村泰久說,這是「現任首相第一次在亞利桑那紀念館舉行慰靈活動」。他同時表示沒有掌握吉田在當地舉行官方正式活動的情況。
本月22日,美國《夏威夷報知》的報道則讓日本政府更加尷尬。報道指出,要追究起訪問珍珠港的首相排名來,安倍只能排第四。這份夏威夷唯一的日文報紙附上該報60年前的兩篇報道指出,在1956年10月29日,時任日本首相鳩山一郎結束與蘇聯的一次交涉後,在從莫斯科返回東京的路上,訪問過珍珠港;而時任首相岸信介(安倍外祖父)也曾在1957年6月訪美,他與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會談並於28日訪問了珍珠港。因此,在安倍此次訪問之前,就已經有三位日本首相曾經訪問珍珠港。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政府之所以如此執著於「首次」,一是為給安倍「貼金」,利於國內宣傳掩飾近期外交接連受挫窘狀;二則為炒熱日美關係,製造輿論環境讓特朗普被迫全盤繼承奧巴馬對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