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韓國國會表決通過了對總統朴槿惠的彈劾案。雖然此次韓國民眾在推動彈劾上發揮了關鍵作用,但彈劾案的通過也難以令民眾感到內心的喜悅,因為「閨密門」給韓國政治帶來的傷害是極為深刻的。彈劾之後,不僅要在最高權力缺位的情況下探索政府運作的方式,以便能有效地應對短期內的各種經濟和安全議題,而且需要重新梳理國政,使國家政治運作體制更加合理,重新審議「朝綱混亂」之時一些受到人民反對的決定。
韓國需要「重整朝綱」
「閨密門」事件爆發後,一開始討論「彈劾」問題,媒體就議論所謂韓國總統的「命運多舛」,因為韓國自光復建政以來已經有六位總統遭遇政治「不幸」。但這種八卦式的議論讓人們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此次的「閨密門」事件的性質與以往以權謀私的貪腐案件不同,這次有點類似於古代的「外戚干政」,是一種「擾亂朝綱」的事情。它使執政的主體發生了位移。即便是國王,如果嚴重「愈規越制」也會導致天下大亂,民怨沸騰的。在民主制度下,這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事情。它暴露了韓國政治體制中的嚴重缺陷:一是總統權力過於絕對,以至於可以不受政府法定運作機制的約束;二是總統沒有令人滿意的配套智囊服務體制,以至於需要借助私人關係的幫助;三是總統雖然看起來具有絕對權力,但卻極易被人操控。
恰恰是這些制度缺陷導致的「外戚干政」,給韓國那些認真投票選舉總統的選民帶來的嚴重侮辱感,使得他們以戰鬥到底的精神,舉行了一輪又一輪聲勢浩大的示威抗議。如今,國會通過彈劾案,其實也僅僅是糾正了一個錯誤的行為,並沒有為今後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提供保障。而要建立這種保障,韓國需要一場社會性的反思運動,對自己的制度進行再認識。
「亂政」需要反思和糾正
在「綱常混亂」的情況下,出現「亂政」也就不足為奇了。朴槿惠政府的「亂政」,似乎從執政開始不久就出現了。2014年的「世越」號客輪沉沒事件,政府反應之遲緩,措施之失當,令人難以容忍。這件事,此次成了彈劾朴槿惠的重要理由之一。
不過,「世越」號問題還只是一個偶發事件的處理問題。對於韓國來說,更值得反思的是,一些關乎韓國國家走向和未來生存發展的地緣政治環境的重大決策,是否符合韓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朴槿惠執政後期的三大外交決策都存在着令人匪夷所思之處,且均受質疑。其一是「慰安婦」問題,其二是日韓軍事情報交換協議,其三是部署「薩德」反導系統。
朴槿惠上台後外交方針的核心是急於解決半島問題,試圖以德國模式統一半島,並幻想以此為核心將韓國打造成地區大國。但是,韓國要構建這種格局就必須處理好三大問題:一是中韓關係與韓國的發展戰略;二是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與韓美關係;三是日本的政治軍事大國戰略與韓日關係。這裏還涉及美日韓三邊架構問題。
朴槿惠最初的構想是以韓國為中心,構築一種平衡的關係。即在堅守韓美同盟關係的同時,積極發展對華關係,希望中國能夠助其實現半島目標。為此,朴政府確實為中韓關係的發展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悲劇的是,就像一個製造瓷器的工匠,在精心製作完一件工藝品的胚胎,並準備進爐燒製之時,卻一錘子將這個未完成的瓷器打碎。7月8日,韓美軍方突然在首爾發表聯合聲明,宣布要在韓國部署威脅到中國戰略安全的「薩德」反導系統。朴槿惠不僅完全無視其行為對中韓關係的傷害,而且也無視其國民的反對態度。同樣,韓日之間關於慰安婦問題的協議,關於軍事情報互換的協議,朴政府都完全無視了韓國的民意。
在「朝綱混亂」的背景下所發生的這些獨斷專行之舉,應該成為「後朴槿惠時代」韓國政府反思重審的目標。否則,「亂政」的影響將會給韓國自身戰略利益帶來持久的損害。韓國需要一場徹底的撥亂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