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君玉
在珍珠港事件七十五周年之際,這片曾引爆太平洋戰爭的熱土即將迎來一位「不速之客」。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本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訪問夏威夷,並與美國總統奧巴馬一起踏足珍珠港。沒有對二戰的共同認知,更沒有對歷史的道歉謝罪,昔日不共戴天的仇敵,卻在一個看似水火不容的場合握手言和,實在有些滑稽。
按照安倍的說法,此訪是「為了悼念戰役者」,旨在展現日美「歷史和解」,表達「面向未來、絕不能重演戰爭慘劇的決心」。安倍此行可視為對奧巴馬今年五月訪問廣島的「回訪」,日美間「最後一個禁忌」將被打破。與奧巴馬廣島行「不道歉」的安排一樣,安倍珍珠港行絕非「以史為鑑」,沒有道歉,也沒有反省,有的只是銘記在戰爭中死去的無辜者。
儘管安倍在「日美和解」上大做文章,但相對於日本現實利益來說,兩國的「歷史和解」顯然只是手段,其真實目的是要加固「日美同盟」。這正是安倍訪珍珠港背後的「政治盤算」,也是即將卸任的奧巴馬僅存的一點「剩餘價值」。安倍在闡釋訪珍珠港的現實意義時,十分巧妙地把它與日美同盟結合在一起,並將其「拔高」到世界層面,稱現在的日美同盟是屬於世界的,將成為「日美合力應對世界各種課題的希望同盟」。白宮也適時進行了積極回應,盛讚兩國領導人「展現的和解力量,昔日的敵人已經成為最緊密的盟友,共同的利益和價值觀將兩國團結在一起」。
雙方一唱一和,除了要為奧巴馬時代的美日關係畫上圓滿句號外,更主要的是向候任總統特朗普施壓。過去幾年間,日本利用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把美日同盟推向極致,不僅修訂了美日安保條約,更在美支持下解禁了集體自衛權、通過了新安保法案,令和平憲法名存實亡,日本邁向軍事大國,完成了戰後七十年右翼勢力夢寐以求的宿願。
但特朗普上台,美日關係不確定性增加。繼在APEC峰會前專程赴美,說服特朗普保留TPP失敗後,安倍切實感到了不安。如果美新總統兌現其在競選時要求日本增加負擔駐日美軍開支等一系列承諾的話,奧安時代的美日「蜜月期」將宣告結束,安倍外交將歸於完敗,所有成果將付諸東流。即使特朗普不會放棄美日同盟,但其密切程度和實際效用已大打折扣,日在亞太將陷入空前孤立。
牽制、施壓也好,示愛、討好也罷,安倍珍珠港「舞劍」,意在特朗普「新政」下的美日關係。唯令這些「無辜戰役者」死不瞑目的是,他們是為誰而死?在昔日戰爭對手為現實利益相逢一笑、盡泯恩仇的今天,他們的死是否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