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史丹福大學教授馬拉尼\《洛杉磯時報》
【大公報訊】綜合美國《大西洋月刊》、《洛杉磯時報》報道:一般認為,中文是符號文字,電腦輸入中文時一定比字母慢,但美國的漢學家卻不這麼想。美國史丹福大學日前舉辦的鍵盤展上,有學者指出,中文在一開始數字化的過程中的確遭遇難題,隨着電腦軟件發展水平的快速進步,中文打字速度已經快過英文,而西方仍然緊抱着QWERTY鍵盤(最常見的標準鍵盤)不放。
研究現代中國的史丹福大學教授馬拉尼2008年起接觸到中文打字機,現在他已收藏了12台這種不尋常的機器,而中國唯一一家位於上海的打字機博物館也僅有3台。目前,他的收藏品正在全球各地進行展覽。馬拉尼認為,中國打字技術正以QWERTY鍵盤為基礎,逐漸趕超西方輸入法。「收藏西方打字機是一種時尚,現在已有上百名打字機收藏家和相關博物館。但中文打字機不同,這種機器蘊含了設計師的豐富靈感,更為精細。」
無需逐字鍵入 電腦識聯想
相較於英文字母而言,漢字歷史更為悠久,有着至少75000個獨立漢字。人們總認為漢字和現代科技格格不入。對於這種觀點,馬拉尼教授反駁說,中國漢字數目巨大,但電腦的發明使其反而成了一個優點。他最近出版的兩本書就研究了中文打字機和電腦,書中不僅把電腦當做一個物件,更是一個將人類與觸不到的軟件連接起來的渠道,觀點十分吸引人。
馬拉尼把在QWERTY鍵盤上輸入英文稱作「使用鍵盤最基本的方法」。只要按下「a」鍵,屏幕上就會出現一個「a」,「這貶低了電腦的價值,根本沒有用到它的數據處理能力和記憶功能。」但輸入中文時,同樣是在QWERTY鍵盤上按下「a」鍵,電腦卻會預測出相關聯的漢字,因為輸入中文會需要軟件的輔助。換句話說,輸入一個漢字,本質上是輸入一組指令,或者說是一組代碼。馬拉尼認為,這讓使用中文打字的人都有了「代碼意識」,現在有十幾種中文輸入方式,而西方國家仍然大多堅持在電腦鍵盤上逐字鍵入,而沒有充分利用電腦軟件帶來的便捷。
字母世界充斥自滿文化
馬拉尼對此解釋說:「英文字母世界的自滿文化讓人難以置信。如果有人在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期間內都堅信字母鍵盤是自方包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你很難去說服他們中文鍵盤比較好。」他同時表示,有些人與其說是特別喜歡字母,不如說只是懶得去學習有效打字的新方法。
馬拉尼說,通過軟件平台實現的中文輸入方式將會勝出,其實,它已經贏了。我們的手機現在有自動完成模式,以手機打字速度緩慢為代價才讓西方人認識到其現有的、逐個字母輸入的鍵盤的局限性,「但即便如此,美國人也只能認識到這種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