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蘇曉暉
近期,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秘魯利馬舉行。會議主題為「高質量增長和人類發展」。與會各經濟體領導人圍繞「當前全球形勢下自由貿易和投資面臨的挑戰」、「糧食安全、適應氣候變化和獲取水資源」和「融合亞太:實現真實、有效的區域互聯互通」等重點議題深入交流。
亞太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亞太地區在世界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地區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60%,貿易總量約佔世界貿易總量的46%。APEC是亞太地區層級最高、領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機制。機制成立於1989年,正是冷戰結束和經濟全球化興起之時。多年來,APEC致力於促進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然而,此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召開之時,APEC各經濟體正面臨艱難局面。首先,世界經濟處於「病態」之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期,增長勢頭脆弱,復甦態勢不均衡,面臨較多不確定因素。在連續三年低速增長後,2015年世界經濟增速進一步下滑。今年以來,世界經濟仍面臨低增長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令人失望,抵銷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好於預期的表現。
其次,經濟全球化出現「開倒車」風險。英國公投脫歐、民粹主義上升等現象背後,是反全球化主張的「勝利」。保護主義思潮抬頭,貿易和投資作為經濟全球化引擎的動力減弱。此時,亞太的發展影響着世界經濟的信心,維持地區一體化勢頭對保持全球經濟包容性發展至關重要。
打破壁壘是關鍵
面對上述挑戰,此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首要任務是增強信心。各經濟體領導人確認,亞太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應開發亞太地區的潛力。
各方一致認為,在當前形勢下要構建亞太開放型經濟,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在會議發表的《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宣言》中,各方重申將保持市場開放並反對一切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同意將不採取新的貿易保護措施的承諾延長到2020年,並取消損害貿易、遲滯全球經濟復甦的保護主義和貿易扭曲措施。各經濟體還明確,加強互聯互通可提供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未來將邁向實質而有效的區域互聯互通。
中國的地位和作用凸顯
本次會議召開之際,各國政界和學界都關注中國的角色和作用,將引領全球化發展的希望寄予中國。中國不負眾望,再次為機制發展注入動力。
中國促進各方聚焦亞太自貿區建設。2014年APEC北京會議期間,各經濟體代表就《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北京路線圖》達成共識,同意啟動亞太自貿區有關問題的集體戰略研究,全面系統地推進亞太自貿區進程。此次利馬會議,各方重申根據北京路線圖確立的指導精神,共同努力實現最終目標。會議批准了《實現亞太自貿區有關問題的集體戰略研究報告》及其摘要,並批准該研究報告提出的政策建議,作為《亞太自貿區利馬宣言》的附件。
會議成果呈現出明顯的中國色彩。利馬宣言中提出,歡迎各經濟體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礎上實現區域全面互聯互通的倡議,鼓勵進一步落實這些倡議,促進本地區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原則和設計框架。
另外,不少國家關注中國經濟態勢、改革創新以及中國倡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運營情況。習主席在講話中介紹了中國經濟發展態勢,闡述中國改革發展方向,強調開放包容理念,給APEC合作帶來希望和機遇。
與此同時,中國對APEC發展充滿信心,對亞太區域合作高度重視。中國認為,亞太地區是全球最具發展潛力和活力的地區,APEC則是亞太和全球經濟合作的先行者、引領者、開拓者,對促進亞太區域和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國期待與各成員進一步合作,打造開放型的亞太經濟,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一步發展,發展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