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今年的「中美大學生對話」11日晚在紐約大學舉行/黃曉敏攝
【大公報訊】駐紐約記者黃曉敏報道: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紐約中國廣播網和紐約大學共同舉辦的「中美大學生對話」,11日晚在紐約大學舉行。學生們就中美關係、中美飲食,以及兩國年輕人最喜歡的對方的城市等話題進行了坦誠而熱烈的交流。
近年,在中美兩國領導人高層會晤達成的共識中,加強兩國年輕人之間的交流和往來,增進人文交流,向來是重中之重。11日晚,「中美大學生對話」首次在紐約大學舉行,這是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環球廣播精心打造的品牌活動。活動的主要形式是邀請中美兩國大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就相互關心的熱點話題進行面對面的探討,其主要目的在於增進兩國民間人文交流,促進兩國青年對彼此的了解。本次活動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攜手紐約中國廣播網和紐約大學共同舉辦。
今年對話的主題是「2020年的中國、美國和我」,因為2016年還是「中美旅遊年」,因此旅遊也成為本次對話的關注點。當晚,來自紐約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五位美方大學生與五位中方大學生就一系列趣味話題展開了討論。
主辦方介紹,本次活動在籌備預熱階段就已經吸引了廣泛關注。8月首次推出了海選中方大學生代表的短視頻徵集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大高校的百餘位優秀學子報名,數十萬網友參加了網絡投票。此外,2016「中美大學生對話」還在9月推出了面向中美大學生的網絡問卷調查,問卷涵蓋文化、旅遊、雙邊關係、未來發展多個方面,旨在進一步了解兩國年輕人對彼此的關注點。問卷調查結果也在當晚被現場呈現在大屏幕上,引發雙方同學熱烈的討論。
學對方語言拉近兩國距離
中美關係是當晚討論的重點議題,兩國學生就此發表各自不同的意見。根據早前的問卷調查,有66%的中國大學生認為中國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是中美關係,而對於美國大學生而言,更多的人認為美國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是美國與歐洲。對此,紐約大學學生Nasrin Jafari認為,「語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比貨幣更為重要的交流工具,現在中國學生很早就必須學習英語,在此過程中拉近了他們和美國的距離,美國也成為他們接觸最多的國家之一。而美國本土學生則由於天生的英語優勢,不屑於學習其他語言,對很多東西都想當然,如果他們能夠學習中文,那他們對中美關係的看法就會不一樣。
出生在科羅拉多州的華裔學生Michael Yang認為,中美兩國當下存在一些經濟爭端,隨着中國的經濟增長與壯大,很多美國人感受到了一些危機感和壓力,這導致他們會懷着複雜的心情看待中國。但來自中國的學生更多地認為,中國始終是一個嚮往和平的國家,發展並不代表挑戰。紐約大學中國留學生Franklin Zeng說:「我認為2020年中美兩國關係的關鍵詞應該是『相互尊重』,現在美國流行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非常成功,我穿的是耐克鞋,聽的是美國的流行音樂,我相信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進入美國社會,這有利於雙方的相互理解與融合。只要我們秉持相互尊重的理念,致力於交流和合作,雙贏是絕對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