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國際 > 正文

中英版崑曲《邯鄲夢》倫敦首演

時間:2016-09-25 03:15:51來源:大公網

  圖:《邯鄲夢》倫敦演出劇照\受訪者提供

  【大公報訊】駐倫敦記者李威報道:9月22至23日,英國倫敦聖保羅教堂(St Paul's Church)迎來世界非物質遺產──中國崑曲的首次造訪,紀念東方和西方的兩位戲劇大師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

  由江蘇省崑劇團呈獻中英藝術家共同執導的中英版崑曲《邯鄲夢》於倫敦首演,這也是今年「湯莎逝世400年」系列活動中唯一一部將崑曲和莎劇融合創作的演出。《邯鄲夢》由有着豐富國際合作經驗的英國莎劇導演里昂魯賓(Leon Rubin)和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柯軍聯手執導,中英戲劇演員聯袂演出,作為向莎士比亞、湯顯祖逝世400年的致敬之作,也是2016中英文化交流年的重要項目。

  莎翁在他的劇作中對人性的把握和人內心的揭露,是跨越文化跨越時代的;而他的同代人湯顯祖的戲曲也有強烈的批判性反映人世間的情與理。全劇選取《邯鄲夢》的入夢、勒功、法場、生寤四折為主幹,呈現原汁原味的崑曲,同時將莎士比亞《麥克白》、《李爾王》、《皆大歡喜》等作品中有關生死的著名片段融合進盧生的夢中。在每一場戲中,都會出現莎翁筆下的人物,如麥克白、李爾王等,他們將用英語演繹莎翁原作的台詞,與《邯鄲夢》的劇情,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劇中的人物跨越了時空,在《邯鄲夢》裏互訴世間的悲歡離合。

  中西融會 致敬大師

  莎翁與湯顯祖的戲劇都是開放式的結構,莎士比亞的戲劇一改西方古典戲劇三一律,呈現非常自由的敘事結構,時間、地點不受舞台約束,結構是流動的;而湯顯祖的戲劇屬於明傳奇,這種戲曲一改元雜劇大多只有三四幕戲的慣例,成為長度與結構都比較自由的戲劇。莎劇與湯劇的這種開放式結構正正為後世藝術家留下了非常大的創作空間,《邯鄲夢》的中英編導團隊充分運用了這種開放結構的特色:全劇把中西音樂、莎翁與湯顯祖的人間情夢交織出一台充滿創意的年度大戲。

  柯軍在採訪中稱,《邯鄲夢》與莎劇氣質最接近,適合拼接與混編,構成哲思的混響。南京的崑曲人選擇這部戲來致敬,最為恰切。里昂魯賓稱,崑曲是精緻、優美、迷人的中國表演藝術遺產,相對於京劇來說,崑曲更加柔軟、美麗、深入,展現了中華文化魅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