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李耀華
量寬近尾聲 亞股熊來了
亞洲股市連跌六天,創下四個月以來最長跌浪,其中一個原因是市場憂慮美國聯儲局將會再度加息,引發資金流出亞洲地區。過去幾年,美國貨幣政策轉變對亞洲地區股市的影嚮往往不能持久,股市回吐一段時期後,馬上又反彈,而且更一浪高於一浪,主因是投資者對其他央行量化寬鬆的預期,抵銷了美國收緊貨幣政策的影響。然而,今次的情況可能有別,在各方面呼籲美國加快加息,以及央行減少依賴量寬的呼聲中,亞洲股市可能會進入長期的跌浪。
亞洲出現走資潮,是因為美國貨幣政策轉變,這在近幾年屢見不鮮。2012年,當時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發表將會停止買債的言論,亞洲股市在其後的三個月大跌,但跌浪很快又轉為升浪,原因是市場預期其他央行仍然不斷放水。去年八月,中國實施匯改,引發市場對人民幣貶值的憂慮,亞洲股市在兩個月間蒸發了過去一段時期累積的升幅。及後由於美國在去年底加息,亞洲股市未及回復高位,又再反覆下跌,且跌得比前更深。然而,在全球央行繼續大舉量寬後,亞洲股市很快反彈。
亞洲股市的升勢在早前又再被打斷,自從聯儲局主席耶倫八月底發表支持加息的言論後,亞洲股市便一直向下,而且跌勢很急,市場的憂慮亦很大,主因是歐洲中央銀行上周四表示未有討論延長量寬的時期,而英倫銀行在會議後按兵不動,股市投資者開始意識到,長期支撐股市的量寬措施,可能已接近尾聲。
事實上,儘管亞洲股市未升至2015年創下的近年高位,但與今年初比較,股市已反彈了兩成多,其升勢之急也是過去數年以來罕見,投資者看到股市如斯瘋牛後,不禁憂慮股市泡沫隨時爆破。
美銀美林最近一個調查顯示,認為股市債市合計的水平偏高的基金經理,比例高達五成四,為歷次調查最高,足以反映出不少人相信全球股市目前正位高勢危,遲早出現一次非常重大的調整,而包括亞洲股市在內的股市可能出現長期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