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娛樂 > 正文

《何者》求職現形記

時間:2017-03-16 03:16:03來源:大公網

  圖:拓人(右)擅長分析其他求職者

  年輕人的成長,一向是電影故事的靈感來源之一,諸如校園生活,以至升學就業等人生轉變的關口,都是常見的題材。日片《何者─我們都想成為「誰」?》的故事,亦是以年輕人的成長為主題。/行 光

  這類關於年輕人的故事,往往是採用創作者事後回望的視點,或多或少有點美化懷舊的色彩。在這點上,改編自朝井遼同名小說的電影《聽說桐島退社了》顯得頗為特別,原作者發表作品時還是一名大學生,其生活貼近作品中的中學生世界,當時這部電影橫掃日本多個電影獎項。四年之後,又一部改編朝井遼小說的電影─《何者─我們都想成為「誰」?》推出。這部電影的世界跟隨作者的成長,講的是大學生求職的故事。

  五大學生取態不一

  《何者》的故事,在五個正在求職的大學畢業生之間展開。拓人曾是大學戲劇部的編劇,有觀人於微的才能,在求職活動上擅長分析別人,並以旁觀者的姿態示人。拓人的室友光太郎,讀書時全程投入音樂,身為樂隊主音的他有極強的溝通能力。瑞月是光太郎的前女友、拓人的暗戀對象,也是朋友間最佳的聆聽者,她對求職抱着傳統務實的期望。里香是瑞月的密友,曾到外國做交換生的她,做人積極進取,對求職活動表現得最投入,每日都會通過社交網絡拓寬人脈,還製作故作老成的名片去宣傳自己。隆良是里香的同居男友,他以文藝青年的姿態指點其他人的求職活動,展示自己在藝文界的人脈之餘,同時宣示他向藝文界發展的志向,其實他暗中不停參加求職活動。

  五個人在里香的居所定期聚會,交換求職的心得和情報。只是,求職的過程令五個人的關係逐漸出現裂縫,未正式踏入職場,他們已要面對人生的殘酷。

  大學生求職在日本社會是一件十分儀式化的事情,進入一間怎樣的企業,對於年輕人來說,是有決定性影響的大事。至少,在《何者》之中呈現的世界是這樣的。但這部電影並沒有像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日本電視劇《前程錦繡》那樣,質疑為大企業服務終身的職場文化,相反地,《何者》多少肯定了這個求職的過程,進而通過這個過程探討片中五個人不同的人生取態。

  整部電影的視點其實是集中在拓人身上,從他的視點去看其他四人以至自己在人生轉變階段中的掙扎,以至不同人生態度的碰撞。

  在這個互聯網/社交媒體當道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止是口頭的對話。戲中,隆良、里香等不發一言間,已經在互聯網上月旦朋友間的事。拓人則冷眼旁觀這些網上留言,自己也對這些人作出刻薄的評語。

  網上留言引爆衝突

  今時今日的電影,就算銀幕上沒有多少對白,但因為各種電子通訊媒體的出現,觀眾要接收的信息量也是很多、很累人的。這些網上的留言既是塑造各個角色的性格的關鍵,也是故事伏筆的所在,最終也成為五個人之間衝突的引爆點。拍過《愛的放題》的三浦大輔導演巧妙地利用拓人的劇場人身份,把各場戲劇演出的片段逐漸滲入片中,於是,這部電影由最初看似社會寫實取態的青春電影,慢慢演變成描寫心理寫實、更為風格化的作品。

  原作者朝井遼通過《何者》這部小說成為日本直木獎第二年輕得獎者、直木獎第一位平成年代出生的得獎者,有趣的是,這部小說是他在上下班之間的空餘時間創作出來的,靈感來自他本人真實的求職體會。早在學生年代已經成名的他,其實完全可以像戲中隆良那樣走一條文藝青年的道路,為什麼他會選擇成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這個問題實在讓人好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