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電影製片人(producer)工作繁重,由找資金到管理預算,找導演到洽談演員,都是分內事,電影完成後還要處理發行和宣傳,可謂心力交瘁。當然,有些掛名的製片人,可以管很小部分的事甚至完全不管,而製片人的工作又以獨立製片人(Independent Producer)更為繁重。
獨立製片人是獨立經營,即非大片廠內的製片人,優點是工作更自主,不過,責任和風險更大,但若電影能賺錢的話,他們的利潤也較高。
在美國,獨立製片人找資金也不容易,因為他們找的不是大片廠,投資者要相當信任他們的概念或本人。有很多著名導演,為了擺脫大片廠的控制,找獨立製片人或自己以獨立製片人的角色去找投資,結果都不大理想,理由不是在於資金,而在於發行以及市場推廣部分。
電影的發行並非發生於影片完成之後,理由很簡單,發行與電影的資金有關。獨立製片的電影不容易簽得大片廠或大發行公司的合約,在美國的大電影公司就不夠十家,沒有它們或其他公司的發行合約,難以簽得保險公司的完約保證,沒有完約保證,銀行就不借錢,於是製作的資金就要外求。所以,有一些獨立製片在電影拍攝完成之後,立刻要求發行商看片,然後簽發行合約向保險公司取得完約保證(因已完成容易簽約),再趕緊問銀行借錢,發還應付的費用。另外,亦有獨立製片人包裝了電影的項目,到接近開拍的時候,把部分版權依地區或窗口(戲院、電視及網絡等)分類賣給大片廠,即是說,大片廠成為其中一個投資者了。
大片廠的發行有其優勢,它們可以作價更高,因為它們對於任何窗口來說是大客,因有不絕的大片供應,有客大欺店的效應。還有,幾乎與製作費可比較的發行宣傳費用,對獨立製片人來說是很大的負擔,相對大片廠來說是一弱項。所以,成功的獨立製片人不止有過人的眼光,還要有非常高的發行能力和網絡,絕不易為之。
香港現今的情況,與美國不一樣,因為香港的大廠(大電影公司),除了資金充足之外,已經失去了過去大廠的優勢,變成獨立製片的本質,十年前真的始料不及。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