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魚販致力向年輕一代灌輸食魚文化
築地魚市場可能是喜好食買玩的香港人最熟悉的東京景點之一,那裏的食肆天天都見到長長的人龍,而市場每年第一條金槍魚的拍賣,則成為當地日本食肆宣傳的噱頭。或許,只有關於這樣一個地方的電影作品,才能夠成為香港戲院正場放映的日本紀錄片。只是,對於看《潮拜築地:魚味無窮》的觀眾來說,這到底是一部紀錄片?還是旅遊觀光片?」行光
電影的主角築地魚市場建於八十一年前,它是用來代替被關東大地震摧毀的日本橋魚市場。這是一座由東京市政府設立的批發市場,而作為日本最大的批發市場,高峰期的營業額是三十億日圓,吞吐量是三千多噸。不過,導演遠藤尚太郎關心的並不是這些數字,而是維持着市場每天運轉的規則。這些規則是中間批發商的經營法則,這群人是每天在市場上競投漁獲,然後把漁獲轉交到零售商和食肆負責人手上的關鍵人物。電影拍攝了以漁獲分類各種不同中間批發商工作的情況,當然最重要就是他們每天競投產品的情況。然後,則是他們和顧客,主要是餐廳廚師們的互動。
歌頌傳統職人文化
電影以春夏秋冬四季來劃分,除了是因應魚市場運作,以及漁獲的不同外,更多是配合片中另一條主線─日本的食魚文化。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漁獲,於是有了不同的食物。電影強調東京所在的關東,廚師們高度分工,用刀切魚生的和用火煎煮食物的不會混淆,和關西的行家兩邊遊走不同。東京的廚師們視自己為傳統的「職人」的一分子,一生都追求同一種技藝,切魚、炸天婦羅,不一而足,正如築地魚市場的魚販們,也是專精於某一種特定的魚類一樣。這種對日本傳統職人文化的歌頌,以及不厭其詳地介紹各位大廚的作品,都讓人感到這是一部日本美食文化的宣傳片。
當然,其實這部電影有一個很重要的旁觀者視點,來自美國的人類學家帶領導演穿梭市場內外,告訴觀眾每天下午在市場內最活躍的其實是貓。然後,我們發現之前攝影機追蹤着的幾位被訪者,正正是美國人類學家多年前進行田野研究時結交的朋友。
這些,就像電影由高空拍攝的築地全景一樣,不是一眾去「朝聖」和「搵食」的遊客所慣見的築地。片中大家最熟悉的情景可能是,電視節目中時常出現的鮪魚拍賣。只是,在一片日本飲食文化讚歌聲中,這裏出現了一點雜音。電影中的鮪魚批發商不斷表示,今年的漁獲很少,生意很差,寄望來年生意會改善。此時,倒令筆者想起今年華語紀錄片節選映的《海上情書》,講遠赴南太平洋捕魚的台灣漁船,船長同樣在抱怨近年漁獲大減。這個其實很正常,經過日本以至其他亞洲國家的濫捕,鮪魚這種生物鏈頂端的生物早已瀕臨絕種……不過,《潮拜築地:魚味無窮》沒有討論這個煞風景的話題,電影關心的是另一個危機。
消費改變生活習慣
話說隨着即食食品的普及,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日本人愈來愈少在家裏煮魚。結果,作為築地市場下游的零售魚販數目大減。電影花了不少篇幅介紹魚販們如何向年輕一代推銷產品,教他們如何烹調,如何挑選,甚至有組織安排提供新鮮漁獲給學校做營養午餐。因為,這是讓小朋友接觸到整條魚的機會,甚至連如何食魚也成為學習的一部分。看來,消費文化改變生活習慣的威力,真是不容小看,即食食品是遠比壽司強大的日本軟實力。
築地魚市場還有一樣電影沒有提及的東西和一段黑歷史。一九五四年,這個市場曾經因為接收了由漁船第五福龍丸運來,受輻射污染的漁獲而停擺。這些沒有人買的漁獲被埋在場內某處。隨着魚市場快將搬遷(編者按:原本十一月的搬遷計劃,現因新址豐洲市場土壤污染問題尚未解決,致搬遷無限期延遲),這些受到氫彈沉降物污染的物質,又有機會浮上地面。這宗名為第五福龍丸事件,造成因氫彈而死亡第一人的核事故,正正成為了同年上映的電影《哥斯拉》的靈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