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文章指出,中國電影市場缺乏製片人(producer),所以難與荷里活競爭。每部電影都有製片人(監製),為什麼說沒有?原因是這些製片人未必真的執行製片(producing)的職責。
我們的製片人有幾種,一種是公司老闆,他掛了製片之名,卻讓導演(尤其是名氣大的)自由發揮。第二種是受僱於公司,為導演服務,這種製片方式,在香港「行之有效」。此種製片人管理的是製作預算和日常運作,對於創作方向的貢獻付之闕如。另外,還有一種是幫忙發行或參與投資的製片人,參與幾部電影後便吹噓是著名製片人。當然亦有一些真正的製片人,這些人不單要管理財政預算,亦要管理製作,並對老闆負責。所以,大部分身為老闆的製片人都不是真正的製片人,因為他們多沒有創作管理的知識和創作的能力。
電影業跟電視業一樣,最重要的是製片人而非導演。這方面,華語電視製作公司很清楚,會跟很多著名製片人合作,而非與導演合作(有些製片人同時是導演的例外)。但電影方面則多數以導演為單位,其實很多時公司沒有製片人(名義上有),真正的製片人是導演兼任。現在很多電影導演兼任製片人(監製),這種自我管理的方式極不理想。
理想的電影製片人必須懂得創作和製作,更重要的是市場。以前香港電影業中有所謂「開戲師爺」,就是懂市場的人。但他們只知市場需求,不知創作和製作。荷里活也有一種只知創作的creative producer,製作管理由另外的製片人執行。無論如何,稱職的製片人可令電影及其公司如虎添翼。
怎樣才可驗證誰是真正的製片人?美國電影中,監製名銜附有PGA(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就是。華語電影沒有這種權威的製片人組織,不過卻有方法驗證。這方法是,當電影公司負責人想找新導演及未太成名的導演拍戲,或未知應拍何種電影時,心中浮起的名字,那人就應該是真正的製片人。所以,專拍大片的公司反而少有真正的製片人,這是相當諷刺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