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娛樂 > 正文

香港電影公司如何圖強\田力

時間:2016-07-07 03:15:51來源:大公網

  早前參加了一個關於電影業「求變圖強,逆勢而上」的論壇,可能有人會奇怪,香港電影業不是形勢大好嗎?今年賀歲片中,票房三甲都是香港導演拍的電影,包括周星馳的《美人魚》、鄭保瑞的《三打白骨精》和王晶的《賭城風雲Ⅲ》。表面看,香港電影業的確不錯,其實卻存在一些隱憂,而且這些隱憂亦漸漸浮面。

  電影業有所謂「主投」和「參投」的說法,「主投」是指主導項目的投資者,「參投」是指參與投資而非主導項目的投資者。「主投」者多負責發行宣傳,發行有佣金,宣傳亦有酬金,所以,「主投」者在投資中佔盡優勢。反之,「參投」者則幾乎是silent partner,完全被動。通常「主投」的公司是開發項目的公司,透過跟導演簽下合作協議等方法,讓導演、編劇發展故事拍成電影。簡單的說,要當「主投」的公司就要先簽下導演約。最近就有不少中國的電影公司跟香港導演簽訂了不同條件的合約,這些導演未來三年的電影「主投」公司,就肯定不是香港的電影公司了。還有,近三年來,徐克、劉偉強、王晶、莊文強、麥兆輝等導演拍的電影,其「主投」公司都是內地公司。杜琪峯導演的銀河映像大股東是海潤,意味著他完成了手上合約的電影後,他拍的電影,「主投」公司多是海潤而非香港的電影公司。這個內地和香港電影公司的主客形勢的轉換,已成為趨勢,雖然暫時出品的電影仍以香港題材佔多,但將來應有更多《中國合夥人》或《智取威虎山》的中國口味電影出現。即是說,香港電影業由輸出電影,慢慢變為輸出人才了。這麼說,香港電影尤其是電影公司應如何自處,在逆境中生存?

  自從有富豪進入了電影業,高價跟大導演簽約的風氣從未休止,以為有大導演就必能拍出優秀作品。這些電影老闆們都忘記了大導演之所以為大導演,是因為他們拍了一些出色的電影,而這些出色的電影多在導演未成名或失意之時拍成的。《英雄本色》的吳宇森,失意多時,「等咗三年」才「攞番自己嘅嘢」。劉偉強、麥兆輝在《無間道》之前,三部電影都不成功。所以,拍電影是應該找未成名但有潛質的導演,而非「買名牌」。電影業向來如此,尤其是香港電影,創意為先,爭的不是導演名聲而是電影內容。可惜,多數老闆都以為他們經營的行業是併購而非創意產業。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