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鋼架雪車選手耿文強在平昌冬奧參賽時的英姿
里約奧運會後,中國體育界掀起了一股改革之風。成立專業協會、轉變運動員選拔方式、拓寬運動員來源渠道等措施,預示着中國體育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在眾多改革措施之中,「跨項選材」被看作是左右中國體育未來發展的重要措施。
針對中國某些運動項目人才短缺的現狀,通過「跨項選材」的方式來填補空白,不失為一種合情合理的方法。近幾年,各支運動隊利用資源整合等方式在人才選拔上採取了不少新舉措,例如國家男女水球隊在全國範圍內公開選拔水球運動員,特別是向具備籃球、手球等項目基礎的運動員傾斜。中國排球協會也組織專家組前往各地選拔非專業排球人才,進行專業排球訓練,而所選拔的範圍主要是跳高、跳遠等田徑運動員。中國冰球隊也將目光投向了曲棍球項目,希望能從練習曲棍球運動的選手中選拔更多球員。這些「跨項選材」舉措的一大特點就是尋找項目與項目之間的共同點,拓寬運動員的選拔渠道。
延長運動壽命
張培萌轉項冬奧項目的一大積極意義,在於轉變了中國體育的某種固有思維方式。長期以來,「出名要趁早」成為中國體育界流傳的名言,不少運動員的運動壽命難以延續,退役之後甚至脫離了體育圈子。運動壽命較短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大量人才浪費,是對整個體育系統的一種消耗。張培萌在退役之後轉項鋼架雪車項目,給其他不少運動員帶來了新的思考,可以通過轉項的方式延續自己的運動壽命。雖然,從功利的角度來說,轉項對運動員帶來更大的挑戰,僅僅通過幾年的訓練或許難以與從事多年該項目的運動員相比。但從延續運動壽命的角度來看,這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更能讓運動員延續自己的體育夢,挖掘自己的潛能。
事實上,跨項選材在國外並非稀奇之事。雖然這僅僅是一些國家體育人才選拔的輔助方式,但仍然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前美國女排接應二傳手德斯汀.胡克爾,之前曾是一名跳高運動員,曾經在全國比賽中跳出過1米95的成績,這一成績放在當今中國田徑界已是冠軍水平。出色的彈跳能力也讓胡克爾在排球場上擁有驚人的扣球高度,這算是跨界選材成功的範例。對於當下的中國體育而言,「跨界選材」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但如何能夠提高「跨界選材」的成功率,引導「跨界選材」向更科學的方向發展,是這一改革措施能否收穫成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