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年輕時的陳瑞添/受訪者提供
近幾年,香港本地籃運蓬勃發展,修頓室內場館的比賽經常高朋滿座,再加上有東方籃球隊加入,既推動了職業化,也同時帶動提升香港籃運的競爭水平。不過歸根究底,陳瑞添認為若沒有完善的青訓,香港籃運不會掀起現時的熱潮。
「添哥」道出最初發展籃球的艱辛。「我剛做籃總主席的時候,曾經湊不整一支球隊打港隊,當時便犧牲了幾年的時間去搞好青訓,培養球員。現在全香港已經有四百多個教練,差不多接近兩百個裁判,幾乎全香港學校的籃球培訓班都由籃總的教練去做,這就是從最初最辛苦的時候,花費心力奮鬥的成果。當時12、16、18、21歲的家長要求說多辦培訓班,現在8歲都要辦培訓班。就是因為在學校的培訓辦得好,才有現在蓬勃發展的籃球熱潮。」陳瑞添頗感自豪的說。
冀啟德紓緩場地之困
不過,陳瑞添無奈地表示,場地仍然是推動香港籃運發展的最大困難,最近的世界杯亞洲區外圍賽便是例子。他指出:「修頓室內場、伊館都不符合FIBA(國際籃聯)的標準,紅館申請不到,FIBA曾經提議港隊的比賽移至澳門借場,但我拒絕了。如果一定要這麼做,我寧願棄權。」最後FIBA同意了香港籃總修改修頓室內場館設施的提議,賽事終能如期上演。除了比賽場地外,訓練場地也是另一難題。
「添哥」透露,國家隊來香港比賽時,他也要為他們的訓練場地奔波。他期望啟德體育園項目,當中包括符合國際賽規格的場地,預計在三至四年後落成,能夠紓緩這個問題。「添哥」不諱言說,其實他一直很想借鑒NBA的運作模式,但香港暫時很難做到。他說:「外國籃球成功的原因是,除了比賽本身,還能將籃球變成家庭式的嘉年華會,老少咸宜,這種模式很成熟很成功,但香港的條件未必做得到。將來職業化了,更多商業球隊進來,競爭會更大,讓香港人覺得籃球運動員是能夠變為職業的目標,這絕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