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二○一○年二月十日,貝聿銘榮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
白牆,漏窗,影壁,天井。
碧藍天空,古銀杏滿樹金黃;尖柱狀雲南石,莊嚴挺拔;曲水流觴傳說,又保存何等巧妙!微風吹起,落葉飄零,輕拂鵝卵石地面。
恰是深秋,紅葉沉醉西山。北京香山飯店,中國建築現代之路源於此,更集於一個人:百年貝聿銘。/何 雁
中國建築的根,是貝聿銘一生探求。二○一七年四月,這位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邁入期頤之年。
貝聿銘祖籍蘇州,生於廣州。他在香港度過童年,十歲時,隨家人遷往上海。每逢寒暑假,他都要回蘇州小住。貝家花園獅子林,曲徑通幽,假山水榭,粉牆修竹,成為兒時不可磨滅記憶。
十八歲那年,貝聿銘赴美求學。此後,在大洋彼岸功成名就。四十年光陰如梭,他對中國一片深情,依然縈繫於懷。
一九七四年四月,貝聿銘夫婦隨美國建築師代表團,首次回到中國,走訪十一座城市。進火車站時,人們總是一邊讓路,一邊齊聲鼓掌。貝夫人陸書華最引人注目,她穿着顏色柔和的老式旗袍。尤其女人們,看到她舉止高雅,真是目瞪口呆。
一九七八年,中國政府邀請貝聿銘再次訪華,就發展與城市規劃提供諮詢。貝聿銘提醒說,不要為追求徹底現代化,犧牲世界上最古老文明。
大學建築系學生,把外國雜誌刊登的建築,視為西方繁榮昌盛,對此羨慕不已,決心在實踐中加以再現。貝聿銘說:「學生們對我的講話感到失望。他們指望我講玻璃懸牆、設計樣式與高層建築最新潮流。可我,卻告訴他們不要忘記傳統。」
登高望遠選香山
這年十一月,貝聿銘剛回美國,還沒來得及喘過氣來,中國政府又邀請他在幾星期後,進行第三次訪華。貝聿銘拒絕了,理由是他正計劃與家人一起度假。中方說,為什麼不把家人也帶來?於是,貝聿銘夫婦與三個兒子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女兒貝蓮以及兩個孫子、孫女一起動身,前往北京過聖誕節。
貝定中說:「當時,中國人都穿藍布中山裝,我們卻穿着色彩鮮艷的滑雪衫。人們出於好奇,到處跟着我們。他們不能斷定我們是中國人,還是別的什麼人。有一天,正好是趕集日子,我們的車開過一個小鎮,一輛載滿乾草的馬車,在我們前面翻倒了。我們被堵在那兒沒法前進。頓時,上百人把鼻子貼到車窗上往裏看,彷彿我們是外星人似的。」
中國選擇現代化發展道路,希望商業貿易與旅遊業迅速發展。中方邀請貝聿銘設計十幢現代化飯店,包括在紫禁城附近建一幢高層建築。貝聿銘婉言拒絕了。
他說:「我不能這麼做。如果你從紫禁城城牆往上望去,看到的是金色琉璃瓦屋頂,再向上望是湛藍天空,中間一覽無遺,這就是紫禁城別具一格的環境。假如破壞了那種獨樹一幟、自成一體的感覺,也就摧毀了這件藝術品。我無法想像,如果有一幢高層建築,像希爾頓飯店俯瞰白金漢宮那樣,居高臨下地俯視紫禁城會是什麼樣子。」
根據貝聿銘建議,中國政府禁止在紫禁城附近一定範圍內建高樓,並給他提供一系列可供選擇場地。
聖誕節前兩天,貝聿銘與次子貝建中,在政府官員陪同下,來到北京西北郊。香山,始建於金代,距今已有八百餘年歷史。元、明、清三朝皇家均在此建離宮別苑,原為皇帝狩獵遊幸之所。
一行人頂着凜冽北風,沿着一條陡峭小路,爬到半山腰一座涼亭。冬雪初霽,登高遠望,廟宇、寶塔分布錯落有致,儼然一幅畫卷。貝聿銘絲毫沒有猶豫,他說:「我們就在這兒建吧。」
對貝聿銘來說,這家低層飯店只有三百二十五間客房,是一筆不大業務。但卻給他提供獨一無二機會,以尋找中國現代建築風格。這種探尋工作始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他還在哈佛大學讀研究生時,曾提交一份中國藝術博物館模型,作為畢業作品。
貝聿銘說:「中國建築已經走進死胡同。中國建築師不能重返舊式做法,廟宇與宮殿,不僅經濟上可望不可即,思想上也不能接受。他們嘗試過蘇聯方式,結果對這種建築物深惡痛絕。現在試圖採納西方方式,我擔心最終同樣會討厭。我希望盡微薄之力,報答養育我的文化;我希望幫助找到新方式,能被中國建築師以多種途徑加以再現。我認為,那是形成嶄新中國本土建築風格唯一手段,也是中國建築復興開端過程。」
探索建築民族化
貝聿銘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赴蘇州、杭州、揚州、無錫等地考察,重遊獅子林:飛翹屋簷、華麗屏風、變幻漏窗與涓涓流水。這一切使貝聿銘相信,儘管中國經歷種種政治動亂,生活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通常情況下,貝聿銘把設計思路告訴助手後,就忙別的去了,只是定期回來評估助手工作進展。然而,香山飯店是他親自過問。僱員們驚訝地看到,在美國的露天工作室中,貝聿銘手握鉛筆,在設計桌上沉思默想。設計師卡倫.范.蘭根說:「兩、三年時間,這是他自己的項目。每隔兩小時,他就會帶着圖紙與立面圖到我桌邊,工作時間特別長。他非常執著。」
按貝聿銘設想,遊客穿過頂上插着五面紅色旗幟的大門,來到花磚裝飾的前庭,嵌有菱形與海棠花窗的白色建築正門,便在眼前了。從這裏,遊客走入一座天窗封頂的寬敞四層大堂,鋪有明代冰裂紋地毯,稱作「常春廳」。
陽光灑落,疏影婆娑,人們一邊品茗,一邊欣賞假山池水、翠竹金魚。以這座中庭為出發點,各條走廊蜿蜒伸展,通向四周低層廂房。由於設計精巧,從廂房可見園林景色。貝聿銘說:「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放進陽光與新鮮空氣。但對中國人來說,窗戶是鏡框,那裏總有園林。」
一九七九年復活節,貝聿銘把模型船運到北京。五十名官員前來觀看,期待一座複雜輝煌的建築,希望落了空。這座凝聚着中國歷史、明快寧靜的建築,顯得既熟悉又陌生。採用的簡樸風格,使他們大感困惑。貝聿銘助手方佛瑞解釋說:「貝希望,香山飯店能像天然去雕飾的少女那樣,體現真正的美。」
貝聿銘請來好友趙無極,創作大型抽象水墨畫。墨色此輕彼重,以無形蘊有形,人與自然融於一體,亦賦予建築靈魂一道精彩解說。
室內與室外和諧為一個整體。後庭流華池,是典型中國式園林。貝聿銘以兩株八百年銀杏樹為中心展開,廂房呈現曲折走勢,由十一座靜謐花園相分割,又以雙面景窗延廊貫通。貝聿銘說:「這些古樹反過頭來祝福我們。飯店所在地,完全成了即時園林。」
現場監理普萊斯頓.莫爾,高個子,滿頭銀髮,蓄着鬍鬚,在紐約與北京之間穿梭往返。工人們給他取了個含有敬意的綽號:白木耳。
兩年時間,方佛瑞在飯店工地駐紮。解放前,他在中國長大,諳熟中國人立身處世規則,深知如何討好官僚,哄住散漫工人。
方佛瑞發現,中方經常用勞動力彌補技術欠缺。共產黨善於發動工人群眾,召集一支勞動隊伍,在工地熱火朝天地幹活。人們用騾子把大石塊從地裏拖出,再用竹吊或驢車運走。兩千名工人用人力挖地基,比原計劃深兩層樓。不到一周,鋪好通向飯店入口道路。工人們輪班作業,僅用一夜時間,就完成巨大水泥牆根。方佛瑞驚嘆:「真是奇跡!」
貝聿銘回憶:「香山飯店是我經歷最難項目之一。我在一個完全陌生體系裏工作,有很多欣喜,也有不少挫折。我們不能下指令,只能提建議。中國人又不會輕易下決定,領導有領導說法,工人有工人意見,北京建築師也有自己觀點。我們面對的,不僅是『為什麼要用白牆』的問題,還有人問,『為什麼我們在中國建樓,要聽美國人的?』我們得努力解釋。」
花園引來水源,重建殘敗「流杯渠」。在北京郊外一座千年採石場,雕刻其複製品,放到養有金魚的池塘中。當四十名工人刻完水巷時,普萊斯頓.莫爾用揉皺的紙團,測試水巷流暢程度。
何種石材裝飾園林?北方石材太粗糙,南方的又太精細。有一天,從巴黎飛往北京途中,貝聿銘無意中讀到一篇遊記,提到雲南石林如劍一般的石灰岩柱,別有一番凝重森然、神秘脫俗的威力,與香山飯店灰瓦非常匹配。這個發現,令貝聿銘激動萬分。過海關前,他衝方佛瑞大喊,我要雲南石柱!方佛瑞答道:「既然有您大駕光臨,我們就可上天攬月了。」
二十年後再嘗試
貝聿銘計劃一九八二年十月,香山紅葉漫山之際舉行揭幕禮。這年夏天,方佛瑞「像螞蟻一樣到處亂跑。這個沒搞完,那個也沒搞完。我只得打直線電話,請求副市長保證一切能按時完成」。
揭幕禮幾周前,貝聿銘趕回香山。飯店的雜亂無章,使他焦慮萬分。一次會議上,他一反常態,置禮節於不顧,用拳頭猛捶桌子,「中國官僚們驚呆了。突然之間,我得到了想要的東西。」
貝聿銘準備為飯店做最後潤色。遵照他的指令,手下人把一叢竹子往右挪三吋,並且在一天之內,把入口處圍牆重新設計。管道設備直到揭幕式前一星期才裝上,每個馬桶都已弄得污穢不堪,大衛.馬丁用手把馬桶一個個擦乾淨;普萊斯頓.莫爾清洗窗戶,把從樓梯扔下的垃圾撿走;曹凱文燙窗簾;陸書華收拾床鋪,在走廊裏吸塵;貝聿銘則跪在大理石地板上,把上面的漆鏟掉。
香山晴空萬里,這座灰白色飯店偎依在起伏群山之中,顯出縹緲聖潔的美,漫山紅葉如火如荼。鑼聲響起,揭幕禮開始,一隊穿着藍灰色中山裝的中方要人大駕光臨。傑奎琳.奧內西斯,這位美國前總統肯尼迪遺孀,身着雅致黑色禮服,與共產黨官員混雜在一起。
典禮活動嘉賓雲集,談笑風生。有一位官員困惑地說:「我以前見過這樣的建築,看起來很有中國特色。」貝聿銘感到欣慰,這位官員卻不喜歡。面對常春廳大堂壁畫,飯店經理不知深淺地發表評論:「趙無極這樣的畫,我也會畫。」貝聿銘當即打斷:「不要亂講!」
陳從周擔綱園林設計顧問。揭幕式那天,貝聿銘花半天時間陪他參觀,謙虛地與他商量,希望庭院裝點得更精緻一些。他們一起吃午飯,一起會見記者。有記者問陳從周:「對於香山飯店,你從建築角度來說有什麼看法?」陳從周回答:「雅潔明靜,得清新之致。」貝聿銘笑道:「陳兄,你概括得真好。你坐在我旁邊實在好極了。」
香山勝景,雅潔建築,激發陳從周詩興,寫下「老來清福何曾減,我住香山第一人」,表達與貝聿銘的友誼情分。「擇境殊擇交,厭直不厭曲」,這兩句更是對貝聿銘做人與設計的寫照。
貝聿銘團隊憑意志,使項目大功告成。但維護管理飯店,這一切取決於中方努力。方佛瑞形容:「飯店好比一個孤兒。」六個月後,貝聿銘聽到抱怨聲不絕於耳:浴室蒼蠅亂飛,行李丟失,餐廳遲遲不上菜,等等。
一年後,方佛瑞重回香山飯店,看到地毯上有許多香煙燒的窟窿,灰瓦落了一層油漆,建築正面出現毛細裂紋。貝聿銘後來說:「一部建築作品並沒有在揭幕時徹底完工。揭幕僅僅是開端。由於這個原因,找到合適客戶,對我來說至關重要。我希望飯店能有第二次生命。」
趙無極回憶:「飯店主管是個軍人,對繪畫與建築一無所知。明代圖案地毯上滾着可口可樂罐子。我不想畫彩色作品,因為那會破壞整體和諧,飯店主管顯然不欣賞我的畫作。賓館欠維護,花園無人料理,真是災難。貝聿銘說,『你如果願意,可以在每間房裏都掛上傳統國畫,但不要在樓下大堂。在那裏,我只要無極的作品。』後來,人們到處掛上俗氣的畫,違背了貝聿銘初衷。」
儘管香山飯店帶來不愉快,二十年後,貝聿銘還是接受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他說:「這裏是我的根。我做得還不夠,也希望藉此機會,對香山飯店設計有所改進。實質上,做一件對中國建築產生重大影響的作品。」
二○○六年十月,蘇博新館開館,我應邀參加開館儀式,採訪了貝聿銘。之後,我寫成《貝聿銘:尋找民族化之路》一文,《人民日報.海外版》於二○○九年九月二十五日發表,產生廣泛影響。四天後,我收到貝氏建築事務所電子郵件回覆:「貝老已交給他的助手,並向你表示感謝!」
貝聿銘曾說:「從早期香山飯店到近年蘇州博物館,我致力於探索一條中國建築現代之路。中國建築的根可以是傳統,而芽則應當是新芽,這也是中國建築希望所在。」這是他心中夙願,希望年輕人一起來實現。
(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