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體育 > 正文

心愛的收音機\陶萌萌

時間:2017-05-07 03:15:38來源:大公網

  十年前,我在本地電視台做文化節目的編劇。綜藝科的編劇同事們寫劇本的時候,個個都是口中唸唸有詞,嘀嘀嘟嘟悉悉簌簌的低聲詠唱此起彼伏,我把這命名為「唱歌仔」,我喜歡這個嘈雜的特有環境。年輕同事們問我,你寫劇本的時候怎麼總是默默不語,還能把廣東話旁白和普通話串場寫得有聲有調?

  是啊,確實不需要「口噏噏」呢,構思之後,耳邊音律即緩緩流淌,手指只是隨雲而走隨風而起;所以我打字不憑倉頡而靠拼音。追溯源頭,還真該拜少兒時期常聽收音機所賜。收音機,是初塑我文字靈性的老師。

  回憶當年,我讀史家胡同小學。放學後我得經過將近四十分鐘跋涉,才能回到趙堂子胡同我的家。趕緊洗手做功課,然後,期待我的歡樂時光!坐在小書桌前,我扭開收音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脆亮童音的歌兒令我興奮: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嗒!嗒—小喇叭開始廣播啦!

  我挺直了身子。

  童音的朗誦:我是小叮噹,工作特別忙,小朋友來信我全管,我給小喇叭,開信箱!叮噹叮噹叮叮噹!我給小喇叭—開!信!箱!

  我豎起了耳朵。

  一口氣把當天的少兒節目全部聽完。孫敬修爺爺講故事,是每天重要的節目。他的聲音緩慢柔和,好聽極了。我想像他是個胖乎乎的白鬍子老爺爺。那時候沒有電視,所以我從上小學開始直到五年級,心裏這個白鬍子老爺爺神奇的形象一直深深印在腦海。直到我上六年級,一次在北京市少年宮參加一個活動,才看到大會主席台上久仰的孫敬修爺爺,他不胖,頭髮也不白,更不老,他,普通極了。但是後來每當我再次聽到他的聲音,我腦子裏的孫敬修爺爺,依舊是原來那個神奇完美的形象。

  孫敬修老爺爺講的《西遊記》裏面那一段一段,大概有幾十個故事吧,像《猴王出世》、《大鬧天宮》、《鐵扇公主》、《三打白骨精》……孫敬修老爺爺他沉穩的帶着笑意的慈祥的聲音—「那個孫悟空啊……」好聽極了,他模仿豬八戒的聲音—「猴兒哥啊……」還有「玉帝老兒」簡直讓人着迷。

  除了《西遊記》,他的《哪吒鬧海》也講得生動,特別記得《高玉寶的故事》裏面的《半夜雞叫》,那「咯兒,咯兒咯兒~~~~~~」的雞叫聲令人忍俊不禁;《雞毛信》裏面的海娃,《寶葫蘆的秘密》裏面的王寶,都讓人回味無窮。特別是那個寶葫蘆被王寶扔在河裏後,還發出絕望的聲音「咯─咕嚕—咯─咕嚕—王寶—王寶……」,那聲音至今仍在耳邊。

  孫敬修,是個奇跡!他帶給我們那麼多歡樂幸福慈愛和智慧!

  孫敬修老爺爺,想您!

  除了兒童節目之外,受姥姥的影響我還喜歡聽相聲。我不記得禮拜幾晚上七點,白全福、常寶堃、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就來說相聲了,有對口的,單口的,還有群口的……姥姥是天津人,那時候的相聲常常操天津話,特哏!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姥姥就把聲音扭得挺大,讓大夥一起聽,一起學,一起樂。相聲的段子也真夠深沉精粹包羅萬象,有趣的歷史事件、小說人物、地方掌故、民間傳聞、戲劇曲藝……簡直就是一個戲說中國國粹的節目,雖然我那時候小,很多精彩內容還聽不懂,但是我老是被逗得拍手大叫,嘎嘎地笑!至今我還記得一些不太深的段子比如《酒鬼》、《改行》、《繞口令》、《關公戰秦瓊》、《吃餃子》、《抬槓》、《北京話》、《打百分》、《方言》、《服務態度》等等……

  姥姥還喜歡聽收音機裏的京韻大鼓、山東琴書、數來寶、山東快書、梅花大鼓、河西大鼓、河南梆子、單弦,我記得好像還有什麼山東柳琴、蓮花落兒之類……她最着迷的,就是小白玉霜、新鳳霞、喜彩苓的評戲,姥姥邊做家務邊聽,有時邊聽邊樂呵呵地哼,有時候還抽抽噎噎地抹淚,偷偷看到姥姥真的是傷心了,於是我不敢出聲。我記得她說過《楊三姐告狀》,《玉堂春》,《小白菜》,但她反覆哼唱的曲子,我只記得一句—「我十九,他十一,事事他都,不懂地……」說是新鳳霞的評戲,大概是講童養媳的故事。

  禮拜天上午,我很少出去玩,因為我喜歡那個「廣播影院節目」。其實我們家附近也有幾家電影院,東堂子胡同的西口,往南拐就是米市大街的大華電影院,而出了無量大人胡同過了米市大街,對面的金魚胡同口就是紅星電影院,我還記得我在那裏看過《好兵帥克》、《風箏》、《遊園驚夢》、《追魚》、《青春之歌》、《花兒朵朵》……但是爸爸媽媽忙,也常常不在北京,半年也不會帶我們去一回電影院,所以小時候大多數電影,我都是在收音機裏「聽」來的。「聽」電影的感覺,很好,因為是聽,所以得靠解說詞,加上誇張的聲音效果很震撼,但是始終不如到電影院看電影好。

  順便說說那時候的電影除了可以「聽」,還能「讀」。出版商把電影鏡頭一個個連起來編成小人書。從家裏出門不到兩分鐘路程的南小街馬路兩邊,就有出租小人書的小舖,兩分錢租一本。我不太喜歡租,總覺得那些小書髒兮兮的。

  我特別喜歡聽收音機裏的廣播劇,像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裏面的很多故事比如《豌豆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金斧子》……至今記得,那往杯子裏斟水的聲音,還有豌豆公主哼哼唧唧的嗲音,賣火柴的小女孩劃着火柴的聲音……那麼誇張,卻那麼吸引人……在聲音的世界裏,我享受着文學帶給我的歡愉,也磨煉着聽覺帶給我的無窮無盡的想像力……

  有一件事,我至今難忘。

  上二年級的時候,一天下午我收聽了一個廣播劇,是關於美國黑人孩子傑克的悲慘故事。

  那像詩一樣的語言句句打在我敏感脆弱的心靈上,文學作品第一次給我強烈的搖撼,令我的心怦怦跳盪,我一邊聽一邊哭,我哭啊哭,哭一個美國黑孩子的悲慘命運,哭……廣播劇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是一個黑人的孩子,我的名字叫傑克,我住在美國」嗚啊嗚……我哭得十分傷心!正是吃晚飯的時候,驚動了爸爸媽媽,他們跑來我的房間看我。我邊哭邊說,我要給傑克寫一封信!我看到他們為難的臉色,我固執地說傑克他有名字和地址,我一定要寫信給他!我相信他一定能收到我的信!終於我被告知,那是假的,是故事,是編的!我不信,我不哭了,但心情沉重,我那晚不肯吃飯。

  ……

  今天,當年的孩子已經變老,但童年卻留下了金色的回憶—書桌上那台最普通的收音機,那裏面的孫敬修爺爺、悟空八戒,還有小白玉霜,寶葫蘆,豌豆公主,酒鬼,傑克……隨着吱吱呀呀咿咿哦哦嘰里咕嚕稀裏嘩啦和嘀嘀嗒嗒的聲響活生生地,伴我至今……

  今天,當我面對鍵盤,準備一層層碼起方塊字圍城的時候,歌兒便從心中自然而然流淌到我的手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