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體育 > 正文

化裝成歌手的詩人──讀鮑勃.迪倫回憶錄/王 璞

時間:2016-10-16 03:15:49來源:大公網

  同樣是書,有的書讀了幾頁就想把它扔進垃圾桶,有的書讀完了立即忘光,有的書雖然一口氣讀完了,卻生氣,氣自己竟然會被書裏那些花裏胡哨的調料迷惑,又把有涯之生命浪費了這麼多;當然也有很多書使你如沐春風,如逢知己,讓你始終歡天喜地跟着作者一路前行。讀鮑勃.迪倫這本名之曰《像一塊滾石》(Chronicles)*的回憶錄,感覺有點怪。我是分十來天把它讀完的。其實書不厚,中文譯本只有二百八十三頁,完全可以一天之內讀完。之所以讀了這麼久,是因為捨不得一下子讀完。就像小時候吃到好不容易才吃到的好東西,怕一下子吃完了怎麼辦,可能以後再也吃不到這麼好吃的東西了。

  我不是樂迷。所知中外歌手和樂曲有限。鮑勃.迪倫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我正在聽着他的歌,有個朋友跟我說:「喲,你也喜歡流行歌手啦!」我立即反駁:「鮑勃.迪倫怎麼是流行歌手!鮑勃.迪倫不能算流行歌手。」朋友聳聳肩,就像碰到了不可理喻的人那樣,懶得跟我爭。我雖然氣憤,卻也自感理虧:鮑勃.迪倫如果不歸類為流行歌手,應當歸類為哪類音樂人呢?

  讀了他這本回憶錄,我豁然開朗,多年的疑慮得到了解答。鮑勃.迪倫,他是個化裝成歌手的詩人。《華盛頓郵報》上有篇書評說他是「一位化裝成盪秋千演員的詩人」。我從中得到靈感,為我心中的偶像、這位活力四射的藝術家找到了一個接近於真實的身份界定。

  其實歌手和詩人之間,應當可以畫上等號,至少也是個約等於號。然而看看現當代樂壇,我們不得不把這條古老的規則嚥進肚裏。鮑勃.迪倫是個異數。聽他的歌時我心中常常泛起古代行吟詩人在路上吟唱放歌的形象。現在看他的書,這個形象更加清晰了。

  鮑勃在書中不止一個地方提到,最好的歌應當是那種能夠喚起人們靈感的歌。這也正是一首好詩在我們心中激起的感覺,就靈感這個詞的廣義而言。我的意思是,不止詩人和小說家才需要靈感,每個人都需要靈感。只要你想好好生活,靈感不可或缺。做一道菜和作一首歌一樣,沒有靈感就沒有創意,沒有創意就沒有活力。所以我們需要詩歌。

  看看鮑勃是怎麼形容一首好歌的吧:

  「他能讓你時刻全神貫注。說起他,一切都有血有肉。聽上去他像是在奧林匹斯山頂歌唱……讓你聽了想把車開過懸崖。他像一個職業罪犯一樣唱歌。」這是他聽羅伊.奧比森(Roy Orbison)唱歌。

  「這是一首瘋狂的歌。歌詞像一劑猛藥,重大的行動漫▉筵/延▉開來。每個短詞都從幾十英尺的高處衝到你身上,衝過街道,然後另一個又衝過來,就像一記上鈎拳打在下巴上。」這是說他聽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歌劇。

  但是,別以為鮑勃只欣賞重型炮彈式的放歌,他這樣寫他第一次聽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Johnson)的歌──我指的是那個三十年代的布魯斯歌手之王:

  「約翰遜的歌詞讓我的神經像鋼琴的金屬弦一樣顫動。它們在意義上與感情上是那樣自然,為你描繪出如此豐富的內心圖景。這種內心的圖景不是你每時每刻都能仔細分辨出的,因為你做不到。有太多缺失的詞語,太多雙關的存在。」

  不管是聲嘶力竭的搖滾,還是一把結他輕輕的吟唱,在鮑勃聽來,重要的只有一點:它是否能擊中聽眾的心,使得心中那些被禁錮的情感像鮮花一樣綻放。換句話說,他關注的是如何深入人的內心,撫摸它,引爆它,這正是一個偉大詩人窮盡畢生精力追求的目標。鮑勃最痛恨的事之一是人們將他的歌和他的人貼上標籤:「最大的麻煩是媒體總想把我當成話筒、發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他憤怒地一再抗議道:「這太可笑了!我所做過的就是唱歌,這些歌直截了當,表現了巨大的嶄新現實……我的命運就是隨遇而安,這與代表任何一種文明毫不相干。」

  「拿去吧!他是屬於你們的!」這類嘩眾取寵的屁話尤其讓他生氣:「據我所知,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都不屬於任何人。」他說,「我確實從來都是我自己—一個民謠音樂家,用噙着淚水的眼睛注視灰色的迷霧,寫一些在朦朧光亮中漂浮的歌謠。」

  這當然得罪人,特別是那些瘋狂的媒體和歌迷。但他絕不肯為取悅他們而改變自己的初衷。多年前拍攝的紀錄片《鮑勃.迪倫傳—迷途之家》裏有個場面,也許可以表現他這種忠實於自己的英勇卓絕。在舞台上,當他不動聲色地從民謠轉換成電聲搖滾,來聽民謠的歌迷感到自己被得罪了,一名歌迷站起來,哭喊着大罵他是叛徒,他只是輕蔑地回應一句:「你在說謊。」然後繼續唱自己的歌。這一形象使我想起羅曼.羅蘭筆下的約翰.克里斯朵夫,當他在音樂會上因演奏不合潮流的樂曲引起了噓聲一片,他不動聲色地彈了一節媚俗小調,然後站起來對觀眾道:「你們只配聽這個!」

  「真實地面對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事。」鮑勃.迪倫說。對於詩人,這原是天經地義,今天卻變得像挪動地球一樣困難。尤其是對一位把自己化裝成歌手的詩人而言。因為他不得不面對觀眾,往往要在觀眾的掌聲中討生活。而愚蠢的喝彩、淺薄的評論往往是天才的毒藥。鮑勃之所以突圍而出成為異數,我想,就是因為他不管潮流如何變化,都在執拗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吧?

  據說多年前鮑勃.迪倫就因此書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讀過這本書之後,我相信。

*註:《像一塊滾石:鮑勃.迪倫回憶錄》,鮑勃.迪倫著,徐振鋒 吳宏凱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王璞,香港著名女作家,著有《女人的故事》、《嘉年華會》、《送父親回故鄉》、《項美麗在上海》、《我爸爸是好人》、《貓部落》、《紅房子灰房子》等小說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