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近代中國第一位華人牧師梁發。梁發於一八三二年在廣州刊行《勸世良言》,對洪秀全及洪仁玕均有深遠影響
清廷於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戰敗後,香港島被港英政府管治,但仍與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一脈相連。一八五一年,廣東人洪秀全於廣西發動「金田起義」,號召其所創立的「拜上帝會」會眾反清,繼而建立「太平天國」,洪秀全自封為「天王」。當時的「太平天國」聲勢浩大,太平軍直捲廣西、廣東、福建等多個省份,兩年後更攻下江寧(今南京),改稱「天京」,並定都於此。隨着內地爆發民亂,大批中國人口南遷避禍,為香港在一八五零至六零年代帶來了首個的外來移民潮,人口驟增四倍至十二萬人。當時的香港已開始現代化,是中國人學習西方文化的窗口。與太平天國後期發展息息相關的「干王」洪仁玕便曾三度前來香港,當中最後一次歷時最久,亦對其影響最大;他所撰寫的《資政新篇》更被譽為中國現代化的開山之作。
香港歷史博物館供稿
洪仁玕是廣東花縣人,不但與洪秀全同屬洪氏宗族的仁字輩同鄉(洪秀全族名「仁坤」),同時二人均讀了首位華人牧師梁發的著作《勸世良言》,於一八四三年七月在廣東花縣創立了「拜上帝會」。一八四七年二月下旬,洪秀全和洪仁玕前往美南浸信會(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傳教士羅孝全(Issachar Jacox Roberts)位於廣州的教堂學道,請求受洗不成,及後二人分道揚鑣,洪秀全前往廣西,進一步發展「拜上帝會」;洪仁玕則返回家鄉讀書。一八五一年一月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時,洪仁玕仍在清遠;為了躲避官兵對洪秀全同鄉及追隨者的搜捕,洪仁玕於一八五二年四月二十六日輾轉來到香港,其間結識了德國巴色會傳教士韓山文(又名韓山明,Theodore Hamberg)。由於在港謀生困難,他只逗留了數周便返回東莞,以教書謀生。
一八五三年九月,洪仁玕在新安布吉再次與韓山文相遇,受洗後回到香港,以教授傳教士中文為業。洪仁玕研讀《聖經》之餘,對基督教以外的其他西學知識漸漸產生興趣。當時的太平軍已於同年三月攻取天京(今南京),勢如破竹。洪仁玕始終心繫太平天國,故此在韓山文的安排下,於一八五四年五月四日離開香港,乘坐輪船前往上海。然而清軍已在天京城外嚴密設防,上海與天京之間的水陸交通全被封鎖,洪仁玕進京與洪秀全會合的願望再次落空。同年冬天,洪仁玕被迫返港;與前兩次逗留香港有所不同,洪仁玕這趟在香港旅居近四年。
廣泛參與教會傳教活動
當洪仁玕於一八五四年冬返回香港時,韓山文已因病魂歸天國,所以他投靠了另一位傳教士─英國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理雅各(James Legge)。他獲倫敦傳道會香港分會聘任為湛約翰牧師(John Chalmers)的中文教師,不久再被教會委任為布道者(Preacher)和助理傳教士(Assistant Missionary),廣泛參與教會的傳教活動,包括到監獄探望囚犯和到診所宣揚福音等。其後洪仁玕在理雅各主理的英華書院講授中國文史,並協助進行翻譯。洪仁玕在教會的工作表現得到一眾傳教士的稱許,而他在傳道之餘,亦在香港吸收了西學知識,孕育出現代化改革的政治綱領。
洪仁玕始終關注「太平天國」的發展,在其回憶錄中,他曾寫道「我想學了本事,將來輔佐他(洪秀全),就回廣東,到香港洋人館內教書,學天文地理歷數醫道,盡皆通曉。洋人知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