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亞視「熄機」後,上周有線寬頻母公司九倉集團宣布,承擔期滿後不再向有線寬頻注資並終止與潛在買家接洽,意味有線電視也離「熄機」狀態不遠。有線電視在今年五月牌照期滿後是否接受續牌,旗下尚未啟播的免費台奇妙電視會否「開機」,裁員與否,都是疑問。唯一沒有疑問的是,現時香港的電視行業的確難於經營。
有線電視的新聞頻道有一定的捧場客。而另一方面,有線電視是出名的難「cut線」,幾年前就有人闖入有線大廈上演「持刀cut有線」鬧劇。正因為有線只得新聞台受注目,吸引觀眾就唯有去搶購英超聯和世界杯的播映權。對手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足球賽事的搶購戰令成本大增,可謂得不償失。
有線電視的新聞節目不能賣埠,本身的其他製作水平又不高,海外的收入不佳,過於依賴香港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有線月費二百多元,而對手Now TV則可逐條頻道計算,少於一百元也有交易,令有線的形勢每況愈下。
處於不利環境的不止是有線電視,而是所有香港電視台的經營者。以前電視是最重要的媒體之一,而且是唯一的影像媒體;進入網絡時代後,電視只是其中一個影像媒體,地位比起個人拍片上載沒有太多優勢,於是電視行業就面臨史無前例的挑戰。正如有線電視新聞執行董事趙應春指,若媒體消費者覺得「網上乜都有得睇,唔需要睇電視及報紙」。事實上,很多人是不看電視,唔睇報紙,深入的時事分析和嚴肅的新聞討論,市場只屬小眾。更致命的是,喜歡深入探討時事新聞的「小眾」亦有很廣闊的網上平台,讓他們互動。
從千千萬萬的「低頭族」可見互聯網的威力,人們習慣了互聯網的方便,過去風光多年的傳統媒體一一受到影響,電視亦不能幸免。連年賺錢的無綫,在「慣性收視」的「優勢」下,亞視失去生存空間,有線也「山窮水盡」,無綫竟然開始蝕錢。無他,世界進入了另一個科技年代,過去輝煌的媒體都成為了滄海一粟。歷史洪流難以抗拒,轉型是電視業唯一出路。
有線電視的下一步要待財務顧問報告完成後才能定案,但應無法超越大氣候的局限,即是說難以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