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有兩部拍至第三集的系列電影,其預算分別超過了第一集的一倍和兩倍,主要的原因是演員的片酬暴漲,如要繼續拍第四集,則必須預期票房超過四億(人民幣,下同)以上,談何容易!演員片酬已成為電影製作的重要負擔,難怪有電影人說,我們已進入了「看明星臉色、為明星打工」的窘境。
不久之前,三、四千萬製作是中型電影,現在這樣的製作成本,最多只能請到一位一線演員,但他們也不一定會來參與,因為沒有一線的對手。所以,三、四千萬製作變成小型電影。因為這史無前例的偌大華語電影市場,一年的票房幾百億,演員的開價比天高,其瘋狂的狀況,已到六親不認的地步。
有出道多年的演員,廿多年半紅不黑,一部電影把他變成知名巨星。公司跟他談續集計劃,滿以為一手把他提拔,片酬好商量,誰知開的是天價,理由很簡單,「你沒有我便拍不成」。這不是個別例子,另一部電影的男主角,首集成功了,續集的片酬是幾百倍(十位變千位數)。老闆思前想後,心中不忿,但為了一盤生意,最終與天價演員成交。
還有更離譜的例子。有演員接拍一電影,片酬當然高企,還要參與投資和營運(宣傳及廣告)。老闆為成事,一一應承。最後,那演員指出導演的片酬和分紅過高,要求調整。導演的合約已簽多年,片酬與那明星亦無法相比,分紅更是微不足道,終於老闆認為明星太欺負人,電影不拍了。
演員可叫天價,因為他們有號召力,但如果他們曝光過度或不足,號召力立刻打折扣。例如某演員,幾乎每部電影都有他,他的價值已下降成為甘草(百搭配角),應該難有號召力了。
如大家不用胡亂叫價的演員,他/她亦只能降價求存。問題是投資者愛名牌,不想培訓新人。最近就有一部多名主角的電影,沒一個新人。其實,超過三名主角的電影很容易提拔新人,《一代宗師》之張晉就是一例。
投資者在喊明星片酬太高的同時仍不住「追星」,在求過於供的情況下,片酬怎能下調?不肯提拔新人兼短視,「追星」的老闆才是明星片酬暴漲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