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台灣 > 正文

我教通識/對STEM新教具的兩點思考

時間:2017-01-06 03:16:10來源:大公網

與幾位理科老師討論STEM新教具:航拍設備和VR(虛擬現實)設備。科技高速進步使教學工具也再急促改變,但這裏有一個似乎容易被業界忽視了的根本問題:新科技教具到底在哪些方面促進教學呢?更精確的表述是:新科技教具到底在哪些方面比傳統教具更促進教學呢?這必須是前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念茲在茲的問題意識。否則的話,新科技教具會迅速蛻變為純粹的花哨裝飾,用不得其所。

新科技教具至少在兩方面促進教學:一是帶來新的知識、技能和良性價值的培養。例如航拍,既可訓練學生手動操作儀器以保持(飛行器)平行安全可控移動的能力,同時航空拍攝又是一種帶科技元素的攝影藝術,這種新的教具能夠帶來新的學習內容。換句話說,新科技教具的功能本身就構成了學習的內容,學與教的過程,就是讓學生掌握熟練使用這種科技工具的過程。其實這一點並不新穎,正如當初剛剛推廣電腦資訊科技之時,使用電腦和常用軟件的普及化教育,很快就進入課堂之中。

但是,這裏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在學生學習時間有限的前提之下,到底應該優先掌握哪一種新科技工具呢?比方說,現在愈來愈流行機械人操控和簡單製作技能訓練,但同時也有資訊科技教育專家提出,未來學生應該掌握電腦編程能力,編程能力的重要性應該與語文、數學那樣重要而應該列入必修學科。這兩者相較,似乎編程能力比機械人操控來得更加根本性。當然,這裏只是筆者直覺判斷而已,具體應該有專業教育研究人員進行有效的論證,以便為到底把什麼新內容優先列入課程之中提供必要的決策依據。

二是提升教學效能,具體來說,就是即使沒有帶來新的學習內容(新的知識技能價值),也能提高學與教的效率,以及提升學習興趣。例如VR設備──教地理的可以藉此展示3D的地貌景觀變化,比平面地圖的比例尺、等高線更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地形變化;教生物的可以藉此展示微觀的細胞遺傳和變異動態變化,比顯微鏡更精細和可視;教數學的可以藉比展示線性和非線性函數關係和空間解析幾何。換言之,這種新科技教具儘管本身的功能操控使用也是一種新的學習內容,但這不是新科技教具最重要的價值所在。這種新科技教具最重要的價值是,為學生更好、更有效率地理解掌握一些傳統知識的難點,提供更好的輔助作用。其實這一點也不是新近才有,正如發明顯微鏡之後,學生能夠透過顯微鏡更形象地理解掌握微生物的特徵,總比光看靜態的課本來得更有趣更具體。這一類的新科技教具的作用是與這個一樣的。

目前筆者觀察到,在教育局政策和資源的大力推動之下,中小學的STEM教育陸續上馬,各具特色,各顯神通。從因校制宜的角度來講,這種校本自決如何推動STEM教育的自由做法固然值得肯定。但是,校本自決也應該有章有法,而不是漫無邊際地隨機行動。有關方面和大學研究人員應該盡快尋找一些在STEM教育嘗試做得比較成功的案例,然後總結出若干可供參考的經驗和教學實踐原則,給予前線學校老師在進行校本STEM教育的過程中能夠有所依據,充分發揮STEM教育教具應有的教育效果,避免成為大躍進式的盲動嘗試。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 鄧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