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港島開埠後,本地建設成遠東貿易港,中外貨物經港轉口,物流運載、貨倉暫存等業務極為頻繁,在島內的雙輪、三輪及四輪的木製手推車魚貫行走,甚為普遍。
須知道港島山多地少,大部分地區均沿海岸發展,中上環沿岸闢為碼頭及店舖,後半山則開拓為住宅。當時,洋人以堅道為界線,其上為洋人住處,以下則為華人區域,區間華洋生活空間。由於半山均為住宅區,居民往來中區多以街轎或「山兜」代步。1859年,政府立例規管,定明按時收費比例及停放地點。可以說,自開埠至1950年代,街轎與山兜均是上落太平山最廉價和普遍的交通工具;1888年,外商引入登山纜車,接載半山居民,但乘客以洋人為主。
至於商城一帶,則多使用人力車、馬車及電車。人力車於1880年由日本引入,稱「東洋車」,分公用和私用。政府先後立例限制收費,又設發牌制度,高峰期僅限1150輛在港島服務,直到三十年代,巴士投入服務,漸被淘汰;另外,市面亦有馬車行走,租用人先致電預約,馬車公司再按時派車接送,當時電話並未普及,僅政商機構才能備有,可知乘坐馬車者非富則貴。時至港島電車通行,馬車需求大減。到日治時期,因限制電力供應,馬車再被派上用場,亦有用於貨運;隨?商城擴展,經濟活動已伸延至東區一帶,人力運輸已無法配合社會需求。二十世紀初,商人沿上環至銅鑼灣北岸鋪設路軌,開通電車服務,是港島最早的集體運輸交通工具。其後不斷向東西兩邊延展,西起堅尼地城、東至筲箕灣,南通跑馬地,共六線九站,貫通北岸主要地方。直到港鐵港島線通車,其重要性才被取代;在香港淪陷前,尚有巴士和的士從外地引入,服務逐步覆蓋全港各處。
關於香港的陸上交通,不得不提九廣鐵路。十九世紀末,清廷在甲午戰爭戰敗,列強藉機侵奪鐵路修築權。當英方租借新界時,已要求承辦貫通中港鐵路,便利省港的貨物運輸。1899年,中英簽訂《九廣鐵路草合同》,後經清廷、英廷、港府三方協商,英段(尖沙咀至羅湖)由港府建造,華段(羅湖至廣州)則由中英銀公司(怡和洋行及?豐銀行合組)代表清廷承造。工程自1905年開展,經五年竣工,儘管華段工程尚未完成,英段先在1910年10月1日通車,為新界居民提供服務。翌年10月5日,華段亦投入服務。且莫論工程背後的國權損失如何,九廣鐵路的開通,標誌?百年來中港貿易與政治關係的緊密相連與互動,當中的意義值得細味。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