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一向較少關心國際局勢,除了一些天災人禍消息之外,我們的媒體亦較少報道國際的新聞。長久以來,香港人對國際大事養成了一種「後知後覺」的習慣。正如近日英國退出歐盟,其實早有伏線,但我們像是毫不知情,反映出香港人國際知識的匱乏。平德編(潘琪譯)的《聯盟的大廈》(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是牛津大學出版的一本介紹歐洲聯盟的入門書籍。雖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書,但內容全面,分析深入淺出,實是一部學習國際政治的「雞精書」。
書中提出了兩個觀點,令讀者認識到英國退出歐盟,是一件有跡可尋的國際大事。戰後的英國曾存在?一種唯我獨尊的心態。二次大戰結束以後,當時法國官員莫內開始為創建歐洲合作新機構尋找機會。他首先看中英國,探索兩國經濟一體化的可能性。但是英國不接受,於是法國轉向德國。英國執政工黨對此事的態度堅持反對,原因是英國當時是一個世界大國,比歐洲各國強大,不在乎與它們的關係。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這種心態確有一些減退的跡象,但英國人的民族主義又是阻礙了它參與歐盟的另一重要因素。不少英國人認為,民族國家的地位是不能改變的,把國家主權轉交給歐盟是不現實的。
1983年,在野的工黨早已把退出歐洲共同體(歐盟成立前的聯盟組織)作為它的競選口號。1988年,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指摘,歐洲共同體一些人希望成立一個歐洲超級大國,壓制民族國家,將歐洲人都變成一個樣。1990年馬卓安接任首相後也同樣認為,民族國家的權威是非常重要的。
獨尊心態和民族主義是英國退出歐盟的基本因素,可見今天的「脫歐」公投實非偶然。最後,期望本地的市民多關注國際政局,了解多些影響世界的政治事件,擴闊眼界,不要仍抱?「大香港」的心態。
香港通識教育會 李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