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體育 > 正文

東塢山「蟬衣」

時間:2018-04-01 03:15:48來源:大公網

  杭州龍塢山的背後,一條千年古道在密林間打通,它叫大洋塢古道,古道這邊的深山裏,藏着一個古村,富陽東塢山村,這個村製作的豆腐皮,薄如蟬衣,又稱金衣。/陸春祥

  .陸春祥筆名陸布衣。一級作家,浙江省散文學會會長。已出散文隨筆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錦》等十五種。作品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浙江省優秀文學作品獎、上海市優秀文學作品獎等。

  一、

  南宋周密的著名筆記《武林舊事》裏,卷九有《高宗幸張府節次略》,記載了宋高宗帶着一幫官員訪問清河郡王張俊豪宅的一場宴會。張是南宋第一富豪,周作家沒有多餘的話,只是詳細列舉了宴會上的一張張食品清單。

  貴客到,先要上果子了:繡花高釘一行八果壘,八種;樂仙乾果子叉袋兒一行,十二種;鏤金香藥一行,十一種;雕花蜜煎一行,十二種;砌香鹹酸一行,十二種,脯臘一行,十種;垂手八盤子,八種。

  上面是第一輪的果盤,已經六七十種了,眾官員,作揖,寒暄,品嘗,熱鬧一陣後,又上來第二輪果子,又是幾十種,絕對不重複,不細寫。

  兩輪果盤上完,接下來,要上酒,喝這酒也是有講究,每一輪,都配有兩個品種果子。看十五輪酒前四盞的果子清單:

  第一盞:炊鵪子、荔枝白腰子

  第二盞:奶房簽、三脆羹

  第三盞:羊舌簽、萌芽肚

  第四盞:肫掌簽、鵪子羹

  宴請完畢,各級官員們返回,張府還準備了大量禮品,一一贈送。

  宋高宗私訪張俊家,成了南宋的著名事件,街談巷議,莫不驚奇,它也成了中國飲食史上的著名案例,幾百道果、酒、菜,絕不重樣,這是八百多年前富庶的南中國,杭州。

  現在,我們來說這個「簽」,第二盞有「奶房簽」、第三盞有「羊舌簽」、第四盞有「肫掌簽」,後面還出現了「鴨簽」、「蝤蛑簽」、「蓮花鴨簽」等,「簽」是一種類似今天卷餅之類的食品,將餡切為細長絲,再用筒捲裹,形如籤筒,所以叫「簽」。

  二、

  周密在臨安城生活了二十年,他是作家,又是官員,他自然要關注城裏百姓的衣食住行。雖然,周密沒有寫裹餡皮的質料,但我猜想,一定是質量上好的薄片,麵皮可以是,粉皮可以是,豆腐皮也可以是,豆腐是中國人的家常菜,豆腐已經可以製作成幾百種形態的產品,因此,「簽」的材料中,十有八九就有豆腐皮,而皇城臨安城郊的富陽東塢山豆腐皮,顯然是城中百姓的最愛。

  三、

  戊戌初春,我到了東塢山。

  東塢山溪,將村子割成兩半,溪兩岸是排成行的香樟和柳樹,整個村子在東塢山間延伸,狹長的往山裏走。此山是天目山餘脈,天目山蜿蜒生長到這裏,已失去巍峨的神態,變得極其秀氣。初春的東塢山,青色朦朧,但有少數新樹已透着淺淺的綠,白白的花,惹眼得很。東塢山溪源自大德嶺,並不寬,但清澈透亮,富含礦物質,溪水潺潺,一直向前,直到歡快跳入富春江。

  在東塢山行走,豆香沁入鼻腔,濃濃的,伴着淡淡的香樟樹的清香味。此刻周末,一定有人懶洋洋地起床,聞着那一碗淡淡豆漿的豆香,引發無限的居家感想。

  豆是豆漿的母親,而豆的子女卻很多,豆腐腦、豆腐、豆腐乾、豆腐渣,都是,而豆腐皮,則是豆獨特漂亮的孩子,這個孩子,一出生,就含着金鑰匙,披着金色的外衣,薄如蟬羽,以遠行的姿勢飛翔到四面八方。

  浙江省非遺傳承人、東塢山76歲的劉苗根老人,13歲就開始做豆腐皮了。

  劉老伯帶我們走進邵仁泉的豆腐皮廠。推門進去,一車間的水汽,我眼鏡的鏡片一下子模糊,豆腐皮的世界裏,幾十口鐵鍋,一字排着,每個工人,管着三四口鍋,結一張,撩一張,用一根細長竹籤,輕輕一串,就撈起了一張,鍋是圓的,豆腐皮也是圓的,每一張都呈半圓形倒掛着,薄如紙,剛出鍋的鮮皮,一張張,一排排,密密麻麻,猶如豆腐皮森林,讓人眼花繚亂。

  因為薄,很快就烘乾了,乾燥後的豆腐皮,就成了一張紙,毛邊紙,憨憨的,呈透明的金黃色。這樣圓形的豆腐皮,每五百克,約需一百二十張才行。

  從劉苗根的介紹中,我得知,一粒黃豆變成豆腐皮,中間約要幾十道工序。選豆極其重要,東塢山地少,並不產豆,他們製作的豆子,都是從江蘇、安徽等地選來的,豆子的好壞,主要看出漿多少。對劉苗根來說,一把豆子,他捏幾下就知道好壞,六十多年的製作經驗,讓他火眼金晴。

  除了要有好豆子,水也極其重要。劉老伯說,許多人都來東塢山學做豆腐皮,但回家後做出來的味道,都不如這裏的豆腐皮好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質。劉老伯自己的公司建在東塢山溪的左邊,我在右邊山崖上,看到有水管從山上下來,他指着山崖上的一道壩說,那是他家的小水庫。啊,水庫?那道壩,隱在山上,根本看不出。劉老伯說,本來只是一股泉水,他花了好長時間和精力才修建起來的,山泉順着管子着地,穿公路、穿東塢山溪進入他家的豆腐皮廠。

  四、

  中午,我們就在劉苗根家吃豆腐皮宴。

  袁枚的《隨園食單》裏,寫得最多的也是豆腐:凍豆腐,蝦油豆腐,蔣侍郎豆腐,楊中丞豆腐,王太守豆腐,程立萬豆腐,慶元豆腐,張愷豆腐,八寶豆腐。

  袁詩人是美食專家,能吃會寫,相信這些豆腐都做得極有特色,他也是念念不忘。而豆腐皮呢,他雖然沒寫到,但幾乎可以百搭,所以有更多的花樣。

  我吃的東塢山豆腐皮宴,主要菜單如下:

  春卷:腐皮捲着冬筍細絲、蝦仁、薺菜,些許瘦豬肉;

  齋卷:腐皮捲着胡蘿蔔細絲、木耳細絲、綠豆芽等;

  素燒鵝:腐皮捲着白糯米,加了白糖,花生油煎炸切塊,形似燒鵝;

  炸響鈴:腐皮捲着些細肉屑,加料酒、鹽等素油脆炸;

  素腸:腐皮捲着肉沫,形似豬腸,紅燒、涼拌均可;

  素雞腿:腐皮捲着各種新鮮蔬菜,做成雞腿的樣子;

  青菜腐皮:腐皮炒鮮嫩青菜。

  這個春卷,幾乎是個時令菜,就是說,它的餡是隨着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常吃。而腐皮青菜,在我回杭州的第二天,就特意用東塢山帶回的豆腐皮做了一碗吃,這一回吃,和以往感覺不太一樣,因為我已經知道了它的前世今生。

  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其間他來杭州遊覽,吃到了別具一格的「乾炸黃雀」「游龍戲水」「鳳飛南山」等色香味俱佳的美味,大讚。當他得知這些名菜,是用富陽東塢山豆腐皮精心捲製而成時,特地囑人買了幾斤帶回。

  五、

  清代褚人獲的筆記《堅瓠集》,戊集卷之二有《腐德》,說豆腐有十種品德:

  水者,柔德;乾者,剛德;無處無之,廣德;水土不服,食之即愈,和德;一錢可買,儉德;徽州一兩一碗,貴德;食乳有補,厚德;可去垢,清德;投之污則不成,聖德;建寧糟者,隱德。

  我以為,豆腐的品德中,柔德、儉德、清德、隱德,都可以形容東塢山人以及他們前輩的前輩。

  據記載,東塢山製作豆腐皮,自唐朝開始,已經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

  那條大洋塢林間古道,就是歷代東塢山人製作豆腐皮的見證者。

  東塢山村委負責人劉生法指着遠山說起了古道。

  古道分兩支上山,半山腰又分五條支路與外界連接。其中通往杭州的主要有兩支:第一支經過大德嶺通往留下鎮,它是通往杭城的主要山道。第二支通龍塢的上城埭,是向靈隱等寺庵輸送豆腐皮的主要通道。

  東塢山做豆腐皮的人家,常常是半夜頭頂着星星就挑着一擔豆腐皮上路了,他們要走幾小時的山路,到杭州賣了豆腐皮,然後,再買了豆子挑回家。以前,我們這裏每家每戶都做豆腐皮,四口鍋,二十斤豆子,要做一天呢。

  我見到了東塢山人挑豆腐皮的籮筐,圓形的篾製,如果盛谷米,一隻應該可以裝上百斤左右,筐上面還有蓋頂,也是圓頂,用來防灰塵。

  現在,我站在大洋塢古道的入口,往山上看。道約一米寬,顯得有點陡,高大的水杉和粗壯的竹子,將古道掩映,砌道的石塊,並不均勻,大大小小,或許是東塢山人就地取材,從山裏溝裏,挖出一塊塊石頭,將古道填平,這是他們生活的希望。千百年來,挑着重擔的東塢山豆腐皮人,步履沉重,卻一步步踏實向前,他們和那些旅行的人不一樣,他們是為了生計,他們必須勤勞,他們只能儉僕,同時,這也是將他們的手藝傳向世人,東塢山豆腐皮,因製作精良,歷代都廣受歡迎。

  南宋的臨安城,堪稱世界級大城市,人口已過百萬,僅洗浴店就超過三千家,酒店、客棧林立,當然,還有眾多的佛寺庵。大洋塢古道,就是聯繫「九庵十三寺」的重要紐帶,古道周邊有東庵、岱斗寺、成德禪院、曹德灣、師姑坪等寺庵。現在,這些寺庵已成了歷史的記憶,我們只能看到遺址,但走在古道上,一種獨特的禪修意境卻會湧上心頭。呵,東塢山豆腐皮,它有着深深的文化內涵。

  僧人吃素,也會吃出許多的名堂,東塢山豆腐皮,起初專供佛寺,比如我們在劉苗根家吃到的春卷、炸響鈴、腐皮青菜、涼拌豆腐皮,等等都是素食,太多了。這麼好的東西,肯定老早就傳到皇家採購團隊的首腦那兒了,所以,我斷定,周密描寫的那場著名的宴會,幾百道菜,一定有東塢山豆腐皮大顯身手。

  六、

  東塢山村,已成「中國素食文化村」,村口大樟樹下,蔣正華先生題寫的大石碑名,紅色醒目。東塢山豆腐皮,已有眾多的品牌,其中以「東塢山」最有名,它已經是浙江老字號、浙江省著名商標,其他比較有名的有:玉蟬、金衣、壽陽、大樂、翠雪等。

  「金衣」,很華貴,但只看到了豆腐皮的表面,我還是喜歡由「玉蟬」生發的「蟬衣」這個詞,細薄,透明,靈動,也暗含了東塢山人製作豆腐皮的辛勞和艱難。蟬的一生,在地底下生活數年(3至17年),羽化成蟲後,卻只有短短的兩個多月時間,夏日裏,你聽那雄蟬聲嘶力竭的叫喊,難道僅僅是求偶嗎?不妨理解是一種深深的責任。縱然辛勞和生命的短暫,它們也要活得完美。

  因此,我想將「蟬衣」來形容所有的東塢山豆腐皮。

  東塢山「蟬衣」,一千三百多年的古老技藝,都凝結成了夏蟬在陽光下七彩的衣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