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何志平(右)與郭家明(左)出席「球來球往」講座,細說香港足球發展史 大公報記者何嘉軒攝
【大公報訊】記者何嘉軒報道:由香港中華文化學院、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主辦的「香港故事」系列國民教育講座,前晚在上環文娛中心舉行,主題為「球來球往」。由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何志平,以及國際及亞洲足協教練導師、香港足總技術顧問郭家明主講,暢談香港足球發展史。何志平表示,未來香港需加強青年球員培訓;郭家明則指,期望香港球隊未來多與內地球隊交流。
何志平回顧上世紀50至80年代香港足球的輝煌歷史,由上世紀50年代的「南巴大戰」全場爆滿盛況,到其後出現精工、寶路華等由本地手工業投資的勁旅。他慨嘆自歐洲足球聯賽直播在香港普及後,本地聯賽的入座率每下愈況,香港球市收入下降,本地投資者隨之對足球卻步,導致球員收入下降,足球事業墮入惡性循環。
欲重現輝煌先做好青訓
何志平憶述兒時在榕樹頭街頭踢足球的日子,他指出,足球強國如巴西、阿根廷等的精英都是由街頭孕育而成,而香港近年因經濟發展急速,年輕一輩在街上踢球的空間亦隨之萎縮,因此他認為政府應多興建人造草場,取代容易讓人受傷的石地球場,及需要「養草」而使用量有限的真草地球場。同時他指出,香港應繼續大力發展地區足球隊及學校足球隊,從年輕一輩着手培訓,從長線提升本地球員水平。何志平認為,只要做好青訓,港足水平提高,在外比賽獲取佳績,香港足球發展將有機會重現輝煌。
郭家明曾為上世紀70年代港腳,其後執教香港足球代表隊,曾於1985率領港隊於世界杯外圍賽打敗國家隊,導致國足世杯夢碎,因此被內地傳媒稱為「智多星」,現時他致力發展內地及香港足球。
加強內地球圈互動交流
郭家明回憶上世紀70年代內地改革開放,他效力的流浪就曾到內地與各省市球隊進行友賽交流。
他表示香港足球發展需擴闊視野,未來期望香港足球與內地足球接軌,分享發展心得,並坦言香港各年齡層的球隊應多與內地球隊互動交流,以達成互相鞭策、一同進步的雙贏局面。
郭家明指出,然後下一步,應鼓勵內地與本地球員出外交流。他回憶球員時代有機會與來自歐洲聯賽的外援球員同場較技,獲益良多。他指出現時內地球市旺盛,收入提高下內地球員沒有外投意向,但亞洲足球強國如日本、韓國等球員都勇於前往歐洲聯賽發展,故此水平日漸提升,他認為內地球員亦需與國際接軌,方可提升國足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