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體育 > 正文

我為陳宗基整理《呈閱件》

時間:2017-07-30 03:15:50來源:大公網

  一九八五年一月,作者陪同陳宗基(左)參觀福州市僑聯大廈時留影 作者供圖

高兆棟

這是三十二年前的一件往事,筆者依然記憶猶新。記述的是一九八五年初,陳宗基來福建省,檢查僑務政策,重點是歸僑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情況。

陳宗基首先是一位科學家,國際著名的土力學、岩石力學、流變力學和地球動力學者。一九二二年九月十五日,他出生於印尼爪哇島蘇加巫眉鎮。一九四一至四二年,就讀於印尼萬隆工學院,一九四六年留學荷蘭德魯浦科技大學,一九四九年畢業並獲工學士學位。一九五四年獲優秀技術科學博士學位。一九五五年九月響應周總理號召回到祖國。他祖籍福建安溪。之後他任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研究員兼土力學研究室主任、國家建委黃土研究組副組長及國家科委三峽組岩基分組組長。一九六三至七七年任中國科學院岩體土力學研究所所長。一九七七至一九八九年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先後兼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理事及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等多項職務工作。他還兼任《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地震研究》主編、《地球物理學》副主編等編務工作;還擔任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副主席兼該會中國組主席及多種岩石力學、岩石工程國際雜誌的編委、顧問、專業委員會委員等項工作。工作量之大和繁重的程度,常人難以想像。

快人快語如沐春風

一九八○年陳宗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一九八四年,他被比利時皇家科學、文學與藝術院選為外籍院士,並獲頒獎牌。陳宗基還曾當選為第二、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這次他來閩檢查工作,是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僑聯副主席等身份工作的。

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四日下午四點一刻,剛從北京抵達福州溫泉賓館的陳宗基,顧不上休息,即驅車來到福建省僑聯會議室,與熱切等候在那裏的二十多位歸僑工程師、大學講師、副教授、主治、主任醫生、圖書館館員和翻譯等會面,並接着進行了兩場歷時超過五個半小時的實實在在的座談會。兩個多小時後,大家就在福州華僑大廈餐廳吃了便餐,接着回到省僑聯會議室,一直座談至深夜十一點多。這是筆者直至退休的四十餘年間參加過的一次歷時最久的座談會。陳宗基兩次交代我要做好記錄和整理工作。

那天傍晚,陳宗基甫一坐下,便開門見山地說,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華僑委員會裏,他負責分管歸僑知識分子工作。這兩年來,各地做了不少工作,但情況並非有的報告中寫得那麼好。這次來聽聽大家的意見,離開福建以前,會向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轉達大家提出的問題和意見。他表態,回到北京後,將把大家的願望和要求,交給全國僑聯(現稱「中國僑聯」)和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討論,把政府「一視同仁、不得歧視,根據特點、適當照顧」的僑務政策,尤其是歸僑知識分子政策落實得更好些。

陳宗基的快人快語,使與會者如沐春風。整個座談會氣氛熱烈,發言者接二連三,情緒高漲。

下面將時隔兩天後,整理出來的《呈閱件》,分四個主要方面問題奉告,以饗讀者諸君。

一、由於沒有具體的政策規定和相應的措施配合,歸僑知識分子在工作單位,突出的問題像住房分配等困難,無法得到適當照顧。福州華僑中學副校長、印尼歸僑林國煌,福建師大僑聯副主席、越南歸僑陳元,福州大學數學系講師楊三品,福州機器廠工程師、印尼歸僑俞建茂等發言指出,在學校工作的歸僑教師,住房困難相當突出。中學比大學難,小學又比中學難。當時福州大學規定獨生子女照顧兩分,歸僑一分,有人開玩笑說,一個歸僑等於半個獨生子女。分房時,有人不同意照顧歸僑,「歸僑要照顧,其他人要不要照顧?」類似分房情況,歸僑子女在升學、招工和歸僑家屬「農轉非」等,也因為沒有政策性規定,困難重重。

二、華僑工廠、農場,還有華僑大學等,要辦得名副其實。華僑大學是重點大學之一,應該主要為培養好歸僑青年、港澳同胞及海外僑胞適齡青年為主要目標。當時華大有一位歸僑副校長因車禍過世後,華大領導中,歸僑副校長空缺好長時期。有位歸僑教師曾向到校檢查工作的陳宗基反映問題。事後,華大人事處長找到這位教師,「你找陳宗基反映了什麼問題,你要負責任;你要知道你還在華僑大學工作,你要考慮後果啊!」福州二化助理工程師、印尼歸僑馬媛嫜反映,華大要成立校友總會,校領導沒有一個過問此事。她建議,調些華大畢業生回校,增加歸僑教師的比例。原越南水產大學水產家魚繁殖專業講師、教研組長彭毅反映,福州華僑塑料廠是全國僑務系統最大的工廠,可是廠裏的歸僑職工比例不及一半(百分之四十八)。由於當時華塑職工福利較內地工廠好,被安插了眾多的「關係戶」,華僑工廠名不副實。彭毅說,在現實中,歸僑類似「二等公民」,越南歸僑難民地位更低,似乎「三等公民」;他們的孩子,今後的社會地位,又將處於什麼境況呢?越南歸僑獲批出國,卻拿不到「退職金」。發言者還提出,今後政府有關華僑的政策文件,不管是哪一級發的,都應該讓歸僑們知道,而不應被封閉,也讓歸僑們爭取一些應得的權益。

做好華僑歸僑工作

三、政府要為歸僑知識分子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發揮他們的才幹和作用。福建農學院農學系副教授、新加坡歸僑蔡俊邁反映,相當一些人(包括部分領導)至今仍然對歸僑抱着「可用,不可信」態度。蔡俊邁是國家授予「特等發明獎」的福建省雜交水稻協作組組長。國家發了十萬元人民幣獎金,福建省得九千元,他個人得九百元。為了搞實驗,他曾被扣發過工資;他帶了三名碩士研究生,卻沒有一個助手,而有的內地講師卻有好幾個助手幫助工作。他曾在省農委、科委召開的會議上,為科研攻關項目爭取到三十萬元人民幣經費,可是他要搞實驗,既沒有經費,也沒有必要的實驗設備。許多歸僑知識分子感到「有報國之心,無報國之門」!感受到不少的壓力和打擊。

省電影公司僑聯副主席、新加坡歸僑林德如,省地質礦產局工程師、印尼歸僑黃崇福,省水電廳科研所副主任陳克元,福州市外事辦公室翻譯李妙娜以及福建醫學院僑聯主席、醫療系總支書記、主治醫師林相如等都提到,歸僑一聽到或看到中央的文件,心裏熱呼呼的;但一接觸到現實,遭遇不少折騰,心都涼了半截……陳克元還舉了一九五八年從武漢水利學院水改系畢業的印尼歸僑賴紅梅為例。前幾年她丈夫去世,由於她畢業後一直在水電部內蒙古牧區水利所工作,又有三個孩子,一直希望能調回福州地區工作。福建省閩江規劃委員會同意接收,內蒙古僑聯也據實反映了情況,但她所在單位就是不肯發函放人……使她受到很大的挫傷和打擊。四、座談發言中,不少提到各級僑聯的體制、編制及地位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不少地方的僑聯無專職幹部、無活動經費,更無場所。落實華僑私房政策,雖然退了產權,但使用權就是拿不回來等等。

於是乎,會上有人提議:福建、廣東兩省都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做好華僑和歸僑工作,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華僑委員會、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全國僑聯等,在今年適當時間,派出一個聯合調查組,到福建、廣東兩省,深入了解僑務政策的執行情況。建議聯合調查組要有中央有關部委,如組織部、勞動人事部、教育部、高教部、宣傳部、公安部、財政部和海關總署等派人參加。要從立法和政策制定上,考慮和解決長期以來反映又無法解決的問題。

座談會延至深夜十一點多鐘了。陳宗基當場表態,他很贊成這個提議,認為是一個好建議,好點子,也是一個好措施。他的話音剛落,座談會上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打破了夜間的寂靜……

這份《呈閱件》,當時複印了五份,主送: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全國僑聯、陳宗基、項南。

三十多年過去了。內地的變化、發展和進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文中主角陳宗基已於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因心臟病發作,經搶救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只有六十九歲。這位曾在國務院總理主持,全體副總理參加的關於葛洲壩大江截流的會議上,應要求對大壩穩定問題發表了「結論性意見」;又在截流進入最艱難而危急的時刻,親臨現場果斷地提出將混凝土四面體串連起來,拋入龍口的關鍵性措施,被採納實施,使葛洲壩大江截流成功,建立了功勳。而在唐山大地震發生之後,他被調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擔任所長工作,又開創了「地球動力學」這一門新學科的研究。他親自指導籌建了地學高溫高壓實驗室,研製出四套均具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最大的一套設備,被國際上公認為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儀器設備。他的多篇重要學術論文,諸如《唐山大地震的物理流變模式》、《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和青藏高原隆起的熱流變過程》以及《關於中國板塊動力學》等在重要國際會議上發表,受到國際上廣泛注意。至於陳宗基在國際上最早創立了「土流變學」;最早提出,並被編入國外教科書的「陳氏卡片結構」;他首先發現黏土和岩石存在着三個變形階段和「三個屈服值」,特別是最高屈服值的概念,被專業界稱為「陳氏屈服值」等等,等等。在一九八五年二月初,我收到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掛號信件,有十一頁之長的《陳宗基院士簡歷》中,有較詳細的介紹。

參與指導三峽工程

三十多年過去了,陳宗基這位傑出的愛國者,卓越的科學家和出色的僑務工作者的形象,一直縈迴在我的心中。一九八六年國慶期間,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了全國僑聯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大會。習仲勳代表中央書記處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十月四日,習仲勳、方毅、谷牧、葉飛、張國基等負責同志與全體代表合影留念。筆者作為福建省僑聯隨團唯一工作人員,有幸參加了這次紀念活動的全過程。陳宗基當時端坐在前排近中間較近的位置留影,足見他有着較崇高的威望和地位。當時,我們下榻在被境外媒體稱為「世界上最安全的京西賓館」。有一次陳宗基到房間看我,談着談着他離開的時候,工作筆記忘了帶走,擱在床沿。我翻了一下,滿本子偏微分、力學方程,各種數據等。於是我及時告知了他,他派了秘書取回去了。

一九九一年十月中旬,我一家抵港定居才半年多,由於信息諮詢工作的關係,每天要看超過十份以上的港澳台報刊。十月十三日《香港時報》率先以「本報專訊『中新社』報道」:《著名土流變學專家陳宗基病逝上海》;接着十月十五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據新華社北京十月十四日電」,報道陳宗基教授逝世的消息。當我看過這些報道後,心中陣陣難過和惋惜啊!陳宗基是一位忘我和獻身工作的人,在土流變學等領域,不僅在學術領域上有重要建樹,而且他在實踐中,足跡踏遍了,並參與和指導了三峽工程、葛洲壩工程、南京長江大橋、黃河龍門水利樞紐、五強溪水電站、麥積山石窟國家重點文物加固工程、鎳都金川地下工程、撫順西露天礦以及石油一廠邊坡工程及防護工程等重大工程工作。鮮為人知的是,一九六二至一九七三年,他應「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司令部」的邀請,作為專家指導防護工程的科研工作。

這樣一位大科學家,但卻能讓人感到與他接觸和交談,有一種清爽、隨和和愉悅的感受。這就是科學家和科學精神的魂魄和魅力所在。如今,筆者依然欽佩陳宗基愛國和工作精神,謹此,遲到紀念陳宗基先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