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網上的攝像機(中),可判斷球員是否存在觸網等犯規動作
本賽季全國排球聯賽備受廣大球迷關注。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奪冠讓本來少人問津的全國排球聯賽一時間火爆開來,錄像回放系統(俗稱「鷹眼」)的使用更讓原先「土氣」的排球聯賽一下子變得高端大氣。然而,開賽兩個月來,聯賽「鷹眼」系統屢遭質疑,爭議判罰不斷。「鷹眼」系統的使用本可以保證比賽的公平性,為何反令球隊、球迷和媒體感到不太滿意?
大公報特約記者 史玄之
排球比賽中,球的飛行速度最快可達100公里以上,這給裁判的判罰帶來了不少壓力,特別是排球比賽除了界內、界外的判罰外,還包括觸及對方攔網隊員、觸網、觸碰標誌桿等,因此當球速過快時,裁判和司線很難做出最合理、最準確的判罰。從2012年開始,國際排球賽場上開始試用「鷹眼」系統,通過高速錄像回放來判斷球的走向和落點、球員是否存在觸網等犯規動作。新賽季的中國排球聯賽為了跟國際接軌,保證聯賽的公平正常地進行,也採用「鷹眼」錄像回放系統作為裁判判罰的依據,但運用的結果卻是漏洞百出,不少人甚至諷刺其為「中國式鷹眼」。
國內公司開發
中國排球聯賽中使用的「鷹眼」設備與國際賽場不同。國際比賽中通用的「鷹眼」設備造價和維護費約為100萬美元,對於長期市場前景欠佳甚至一度缺少主贊助商的中國排球聯賽,花巨資在二十幾個賽區都安裝這樣昂貴的「鷹眼」設備顯然受到資金的掣肘,因此聯賽主辦方只能選擇與國內一家公司合作開發造價較低的「中國式鷹眼」。然而,對比國際「鷹眼」和「中國式鷹眼」的實際效果,「中國式鷹眼」與國際通用「鷹眼」有明顯的差距:由於攝像機的數量和質量與國際版本相差甚遠,錄像回放畫面在很多賽區十分模糊,無法看清球是否打手,而且「中國式鷹眼」缺乏三維立體影像,無法全程追蹤球的運行軌跡,只能看到球最後的落點。
「鷹眼」系統由電腦、大屏幕和若干個高速攝像頭組成,首先借助電腦將比賽場地內的立體空間分成以毫米計算的測量單位,然後利用高速攝像頭在多個角度同時捕捉球飛行軌跡的數據,再通過電腦計算,把數據生成三維視圖,最終憑着即時成像技術,在大屏幕上清晰地呈現出球的運動路線和落點,因此「鷹眼」理應由電腦給出明確答案。然而,「中國式鷹眼」由於自身質量的問題,許多畫面模糊不清,也使得最終的結果模棱兩可,這也給了「鷹眼裁判」自我判罰提供了空間。有些賽區「鷹眼」畫面飛快閃過,觀眾還沒有看清,裁判就已經做出了結論;有的賽區乾脆說明「鷹眼設備故障」,裁判直接給出判罰。
疑被人為操控
從開賽首輪到聯賽第二階段,圍繞「鷹眼」的負面聲音不絕於耳。回放等待時間過長、畫面質量不佳、裁判判罰跟「鷹眼」回放有差距等,更有甚者認為「鷹眼」或有被人為做手腳的痕跡。有的球從電視轉播慢動作看十分接近底線,但「鷹眼」回放後卻相差很遠,這究竟是真實的畫面回放,還是人為安排好的結果便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