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排球聯賽的改革初衷是為了打開排球市場,吸引更多的排球人才加入。然而,透過先行的中國足球和籃球聯賽職業化道路已經出現的問題,排球聯賽的改革之路需要格外謹慎,從長計議。
底線限制外援人數
排球聯賽改革的底線是對於外援人數的限制。近幾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漸漸成為亞洲最好的職業聯賽,吸引不少大牌教練和外援加入,但結果是雖然打造出了像廣州恆大淘寶這樣的豪門俱樂部,但中國足球的整體水平卻在年年倒退。各支球隊瘋狂地購買外援,抬高外援甚至是本土球員的身價,但卻忽視了對本土青年球員的培養,中超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商業競賽,結果是中國男足不僅缺少有破門能力的前鋒,也缺少執教能力一流的本土教練。排球聯賽改革不可重蹈足球覆轍,目前排球聯賽將上場外援數量限制為兩名,但這已經讓中國排球嘗到了一些苦果。中國女排除了龔翔宇、曾春蕾、楊方旭之外,找不到條件出色的接應二傳,因為各支俱樂部在聯賽中紛紛引入大牌外援填充這一位置,導致本土選手缺少鍛煉的機會。
排球聯賽改革還需要適應中國排球的國情。如今中國排球的發展根基依然是舉國體制,由各省市專業隊向國家隊輸送人才依然是中國排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朱婷、張常寧、惠若琪無一不是通過這一體系培養的球員,如果放棄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寄希望於職業聯賽培養人才,那中國排球的成績很有可能會出現「斷崖式」的滑坡。另一方面,聯賽也不應成為各隊備戰全運會、磨合陣容的訓練場,各支球隊也需要從商業市場運作的角度來面對聯賽的挑戰。畢竟職業聯賽可以提高運動隊的收入,體現運動員的商業價值,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球員的職業素養,從專業運動員向職業運動員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