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歐聯在足球壇佔有崇高地位
歐洲多間豪門醞釀脫離現時的歐洲聯賽冠軍杯賽事,另外組織一個歐洲超級聯賽(歐超聯),多年來一直只聞樓梯響,最近這個題目又被「翻炒」,不同的就是配合了經濟、政治等大氣候,時機似乎已經成熟,今次隨時並非「得個講字」。\大公報記者 譚德龍
早於2000年,歐洲多個國家的豪門已聯合組成一個名為「G14」的組織,為組織內成員爭取最大利益。時至今日,各大豪門又準備聯合起來另起「爐灶」,擺脫歐洲足協的控制而建立歐超聯。
根據初步構思,歐超聯開始時將有18至20間球會參與,當中全屬各大聯賽的知名富豪球會,包括英超的曼聯、西甲的皇家馬德里、意甲的祖雲達斯、德甲的拜仁慕尼黑等,模式效法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不設升降制度,之後再考慮其他球會申請加入。
眼見國冠杯搞得有聲有色
近年,由美國資金舉辦的國際冠軍杯季前熱身賽事搞得有聲有色,每季屢見多間歐洲著名大球會參加,比賽更跳出美洲,多場比賽安排在中國、澳洲及歐洲各地上演,規模越來越大。眼見有美洲和遠東這兩個龐大市場,歐超聯亦有計劃把若干賽事安排在美國和亞洲幾個國家進行,搶攻兩塊「肥豬肉」。
球迷喜訊、歐聯「噩耗」的這個歐超聯,隨着現時的經濟、政治、人和等變化,越來越接近成事:英國公投脫離歐盟,未來其他歐洲國家球員要跨進英超門檻將會變得困難,英超的發展勢必受到影響;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近年要求獨立的呼聲日漸高漲,加上英國脫歐的「鼓勵」,他日事成,屬於當地的巴塞隆拿或被踢出西甲,屆時就要物色「新居」;歐協近年能夠力拒與豪門分裂,「江湖地位」崇高的前主席柏天尼是關鍵人物,但如今柏天尼已辭任,名不經傳的新主席施費連有否足夠「牙力」頓成疑問;歐洲各地經濟普遍吹淡風,歐超聯卻可以開闢一條「大財路」,尤其是銳意打入北美和亞洲兩個龐大經濟體。
贊助商蜂擁而至水漲船高
近年由足球賽事產生的經濟數據,已可用「瘋狂」兩字來形容,例如從本季開始,未來三季的英超電視轉播費便高達超過51億英鎊;今夏法國國腳中場保羅普巴,以破世界紀錄的8900萬鎊轉會費由祖雲達斯加盟曼聯。要確保有足夠收入,才能應付龐大支出,成立歐超聯,確保所有比賽都是「強強對壘」,固然能吸引觀眾眼球,各式各樣的贊助商蜂擁而至,贊助費用自然亦水漲船高。
球會照顧自身利益固然無可厚非,但一旦歐超聯成立,對各國聯賽必然帶來巨大衝擊,扼殺中、小型球會的生存空間,令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沒錯,一時三刻可為球壇帶來新鮮感,但唇亡齒寒,長遠下去,恐怕不利足球發展。
隨着足球賽事的商業層面日益廣闊,與足球相關的產業、各類贊助、電視轉播分成等等這塊「金錢餅」越做越大,豪門為牟取暴利,蠢蠢欲動擺脫歐協甚至國際足聯的掣肘,實屬不可漠視的趨勢。面對日漸財大氣粗的富豪球會,歐協必然會絞盡腦汁,拿出有效的制衡手段,否則領導地位便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