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體育 > 正文

港殘疾人選手應獲認同\

時間:2016-09-20 03:16:00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記者 李恆基

  圖:港泳手鄧韋樂(前排右二)在里約殘奧會閉幕式持特區區旗進場\香港殘奧會官網圖片

  香港代表團在里約殘奧會收穫金、銀、銅牌各兩塊,金牌數是自1992年以來最少的一次,反映出全球殘疾人運動員水平提高下,香港要取佳績難度也增加不少,但是殘疾人運動員在獎金、津貼的待遇卻依然不及健全運動員,爭取兩者獲公平對待其實已刻不容緩,金錢事小、背後的一份尊重及認同事大。

  香港運動員在里約奧運會的獎金不論隊際項目、個人項目,都是殘奧會的7.5倍,如此大的差距難免令人感到香港殘疾人運動員所受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健全運動員,雖說前者也可通過香港體育學院獲得殘疾精英運動員資助,但最高的資助額也不過一年72800元,即使加上社會福利署透過「展能精英運動員基金」提供的支持,金額與精英運動員最高資助額比較也有不少的距離。

  港代表團在里約殘奧會獎牌數目比倫敦殘奧會減半、對上四屆均有金牌的輪椅劍擊項目僅獲一銀一銅,反映了對手水平進步及國際體壇對殘疾人運動員的重視提高,香港體育界也是時候反思對殘疾人運動員的支援、重視是否足夠,殘疾人運動員付出的辛勞、汗水不會少於健全運動員,爭取兩者平等對待是刻不容緩。

  不論資助還是獎金,其意義不僅是一堆數字,而是代表着社會對殘疾人運動員的認同和尊重,這正是他們應得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