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體育 > 正文

說說護照那些囧事/方 元

時間:2016-08-21 03:15:43來源:大公網

  三十年前,中國人申辦護照是最難的一關。那種經歷用「駱駝穿針眼」來形容也不為過。

  法國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萊維說:「我為我的文化感到驕傲,為我的語言感到驕傲,但我不會為我的護照感到驕傲。」

  萊維講這句話並非對他的護照不滿,而是表示他雖然是個愛國者,但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不會被一本護照限定自己的身份和立場。作為一個法國人和猶太後裔,他深知民族主義對歐洲社會的危害。

  護照是表明個人身份的重要文件。我認識一位英國老哥,他家世世代代住在英國,但他偏不願作女王的「臣民」,因此拒絕領取英國護照。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他寧可放棄出國旅行。雖然有人說他太固執,但我敬重他的人品。相比那些不認自己是中國人、卻拿着中國護照旅行的人,這位英國仁兄貴在誠實、表裏如一。

  講到護照和身份,我遇到過一件囧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我從英國來香港,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因我的護照用完了內頁,便去灣仔華潤大樓的外交部簽證處申請換一本新護照。新版護照與我的舊版護照不同,增加了一欄叫作「身份」。囧事就出在這個「身份」上。

  這個「身份」並非人們通常所講的國籍、民族、階級或文化身份,而是另有所指,並且要通過英文才能知道中文的確切意思。在新版護照上,與「身份」對應的英文不是「Identity」,而是「Profession」—護照持有人的「職業」。難道他們在中文詞典中就找不到能與「Profession」對應的兩個漢字嗎?

  更囧的事還在後面。職業這一欄並非由護照持有人自己手寫,而是由簽證處打印在護照上。按照申請程序,我先填寫了一張有關個人資料的申請表格,然後回去等待簽證處的通知。過了一周,我接到簽證處的電話。對方告訴我,沒有「建築師」這個職業。聽了這話,我的心一沉。建築師可算是一個古老和正當的職業。現在簽證處說沒有這一行,他們不會認為這個職業是我偽造的吧?我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應。

  對方聽我沒有回答,進一步解釋說,因為簽證處的字庫裏沒有「建築師」這一項,問我是否可以填寫「工程師」。我這才明白他的意思,把沉下的心撈回來。建築師與工程師雖然不是同一專業,但總算沒有偏差得太遠,我只好同意了。

  要求在護照上填寫職業,並非中國獨創,其他國家也是如此。不過,按照英文的一般用法,「職業」一詞不用「Profession」,而是用「Occupation」。前者通常指那些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例如律師、醫生、建築師等,後者則泛指「工作」、「職業」。

  除了「建築師」之外,官方字庫裏沒有的職業肯定還有不少。英國軍情五局局長瓊斯就遇到過這種囧事。有一次他去澳洲,移民局檢查站的官員檢查護照時,在「職業」一欄上看到瓊斯填寫的是「gentleman(紳士)」,便質問他:「這是什麼?」

  移民局官員問的有道理,因為「紳士」是一種身份,而不是職業。但是,瓊斯怎能在「職業」一欄大大咧咧地寫上「間諜」二字?見慣大風大浪的瓊斯當然不會被這個小問題嚇倒,他大模大樣地回答:「這就是我的職業,我沒有其他的事做。你們國家有這樣的工作嗎?」

  即使官方字庫有再多的選項,也不如個人更了解自己在幹什麼。世襲富豪、英籍華人鄧永鏘先生就有一個很萌的例子。他在「職業」這一欄填寫的不是「商人」,而是「主席」。因為他在幾家公司和機構擔任主席,所以他認為那就是他的「職業」。每次移民局官員翻開他的護照時,大概會感到有點暈浪吧。

  在護照上填寫職業有什麼意義?難道牙醫比水喉匠有更多的機會入境嗎?再說,那些在家帶孩子、炒股票的大媽該填寫什麼職業?「人力資源管理」還是「風險投資顧問」?

  職業在我老爸的那個年代基本是固定的、穩定的。一個人在一個行業裏會幹一輩子。但在今日,跳槽轉工是稀鬆平常的事。一本護照的有效期是十年,在這期間內,每次換工作都要改護照嗎?況且,隨着商業和科技的發展,不斷出現一些新奇的職業。在十年前你聽過「形象大使」、「潮流戰略師」、「客戶幸福主管」這樣的工作嗎?官方的字庫永遠也趕不上社會發展變化的速度。

  幸好,現在的護照已經去掉這一項,我們不必再為字庫裏有沒有自己的職業而囧了。在現在的護照上只需要最基本的資料:姓名、性別、國籍、生日、出生地,以及一張不可以笑的「標準相」。有一次我去加拿大,移民局官員指着護照上那張呆板的面孔,問我:「這是你嗎?」

  雖然「護照」一詞早在十六世紀就出現了,但現代護照的歷史並不長。這個巴掌大的小本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正式旅行證件。如今,中國已成為旅遊大國,去年有一億人次出國旅行。不過,在幾十年前,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如果以「旅遊」為理由申請護照和簽證,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那時候,即使去國外留學,申請護照也是很難、很難的事。

  七八年前,我在倫敦遇到中國留學生小孫。當聽她說,從申請護照到獲得簽證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很驚訝。當她得知我曾用一年多時間申辦護照和簽證,她也很驚訝,像見到了恐龍:「太難以相信了!那是哪年代、哪輩子的事兒了!」

  這確實讓人難以相信,但它千真萬確,就發生在我這輩人身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雖然中國已經改革開放了,但並非每扇大門都敞開了。出國留學的門就只開了一絲小縫,而且關卡重重。申辦護照是最難的一關,申請人要經過繁縟的審查程序。那種經歷用「駱駝穿針眼」來形容也不為過。

  當年我是大學教師。雖然我已得到英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仍要由國家高教委員會給我做個「出國資格審查」。經過我工作的教研室、學系和大學的層層鑒定、簽字、蓋戳(公章),然後上報到高教委員會排期等待審批。拿到高教委的批文之後,再去公安局做第二輪審查。公安局的審查幾乎完全重複第一輪的過程。在我收集齊了所有的公章之後,出入境管理部門才正式受理我的護照申請。

  在改革開放之初,什麼事都在「摸着石頭過河」。那時候,公民以個人身份申辦護照是個新鮮事,所以審批程序也處於「摸石頭」階段。既然摸不清要審查什麼,於是就什麼都查。審查的項目事無巨細、包羅萬象,從政治態度、學歷文憑、工作年期、學術水平到個人品行、家庭成員、經濟能力、身體素質等等。如果有一項「不合格」,或者少了一個戳兒,那便休想拿到護照。只要審查人員想得出來的名目,都可以審查,而且他們的「創意」經常讓我驚呆了。

  我遇到最囧的、讓我感到絕望的一項審查是要求我提供一份由英國外交部、教育部和中國駐英大使館聯合簽署的證明文件,證明我要去的那所大學確實存在,並具備大學的辦學資格。

  即使我能把豆腐釘在牆上,我也拿不出這樣一份文件。實際上,那所大學清清楚楚地列在高教委認可的英國大學名單上,但出入境部門堅持要我按他們的要求出具一封證明信。那是一所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培養出許多世界級的名人,例如達爾文、斯蒂文森……還有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莊士敦。它的歷史就像北京八達嶺長城那麼長。英國人會要求中國外交部出封信,證明長城確實存在嗎?

  當年的審查程序之煩瑣,內容之荒唐,是今人難以相信和想像的。倘若不是親身經歷過,我自己也不會相信。從我開始申請護照到獲得簽證,耗時一年多。在當時,這已算是很順利、很快了。經常有人因為申辦護照的時間太長而錯過入學時間,甚至失去留學的機會。

  實話說,那些審查既與留學無關,也與護照無關,唯一的「好處」就是讓人明白了為什麼官僚主義那麼招人恨。浪費別人生命的方法有許多種,官僚主義是最有效的一種。有趣的是,我到英國時,看到當地報紙有篇文章說,英國政府應向上海市長朱鎔基學習,改革英國的官僚主義體制。嘿,真不知哪兒的官僚主義更「好」一點?

  最後,套用萊維的話說,我為我的文化驕傲,為我的語言驕傲,我也為我的護照—中國公民的身份感到驕傲。如今,隨着國家的開放和進步,我那代人經歷的囧事不會再發生了。看着現在的青年人出國留學那麼便利,真是羨慕他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