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體育不少項目常喜歡用結果來反推過程,用金牌的結果來驗證整個奧運會周期備戰的正確性。中國羽毛球隊在其最弱的男雙項目上收穫一枚金牌,如果從20年前看這樣的成績算是「零的突破」,但對比倫敦奧運包攬五金的壯舉,這樣的結果令人難以置信。不滿意的並非只是獎牌數,更令人擔憂的是國羽的未來。在林丹、傅海峰、趙芸蕾等老將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之後,國羽未來該何去何從?如何才能重新樹立在世界羽壇的優勢?
小將不思進取
乒乓球和羽球都是中國軍團的傳統優勢項目,但在倫敦奧運後,兩個項目卻有着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國乒依舊保持強勢,在世界乒壇毫無對手,奧運包攬四金輕而易舉。相反,國羽的優勢已經喪失殆盡,傳統優勢項目女雙和女單竟無人獲得獎牌。對比兩支隊伍這四年的發展軌跡,就可以看出競爭機制對於球隊成績產生巨大影響。國乒隊內競爭慘烈,後備力量儲備充足,在這種殘酷競爭下隊員的水平水漲船高,稱霸世界並不意外;反觀國羽軍團,擔當主力的始終是那幾張老面孔,雖然林丹、傅海峰等老將寶刀未老,但這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國羽早已青黃不接,像孫瑜、王錚茗、田厚威這樣曾被寄予厚望的年輕小將近幾年進步很慢,多少有些不思進取,沒有「搶班奪權」的主觀意識。除了國羽隊員之間競爭意識不強外,教練員之間也缺乏競爭。運動員並沒有個人主管教練,而是每個項目由兩名教練分管所有球員,如此「大鍋飯」式的訓練模式如何能夠體現運動員的個性?
凝聚力待提升
里約奧運上,國羽出現雙打球員相互埋怨、將帥失和、隊伍凝聚力不強等諸多問題。女雙組合于洋/唐淵渟在銅牌賽失利後相互埋怨,于洋甚至一度在場上與教練員發生爭執。雙打組合之間、教練和運動員之間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溝通方式,統一目標。其實國羽在上幾個奧運周期一直是一個有凝聚力的集體,幾代人的努力見證了國羽從白手起家到登上世界之巔的艱難歷程,但當登上泰山之頂後,球隊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不少年輕球員將個人榮譽看得比集體榮譽更重要,在團體賽中出工不出力,在雙打配對中不顧隊友的感受,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打。雖然羽球看起來是一個個人項目,但整支隊伍的凝聚力能夠帶動每一個個體,當林丹、傅海峰這樣的「隊魂」逐漸淡出,誰來扛起國羽的大旗是國羽高層領導者亟需思考、解決的問題。
隊員已盡全力
成績不理想並不能將責任完全歸咎於隊員,絕大多數的國羽將士在里約已經拚盡全力。老將徐晨為了救球滿場飛奔,李雪芮韌帶撕裂依舊帶傷作戰,林丹在賽後與李宗偉交換球衣時,國人清晰地看到其背上還貼着止痛膠布。為了實現個人的夢想、為了國羽爭得榮譽,隊員們已經竭盡全力。國羽今天的落後主要在於教練執教理念和水平的滯後,中國女單技術打法落後在兩年前便已暴露出來,但教練員卻對此無能為力,依然堅持原有的訓練思路,結果運動員上場之前就已經被練得傷痕纍纍;男雙教練除了在場外拍手加油之外,無法對球員進行更多有效的技戰術指導,只能依靠張楠、傅海峰兩位老將自己調整。如果國羽僅僅滿足於里約奧運的這一、兩枚金牌而缺乏從頭再來的勇氣,不敢對球隊的核心問題作「大手術」,東京奧運很可能會輸得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