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體育 > 正文

冷靜看待裁判「不公正」判罰

時間:2016-08-12 03:16:15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特約記者 史玄之】里約奧運會賽場上,裁判再次成為中國軍團奪取金牌的「攔路虎」。體操世界冠軍范憶琳預賽中高低槓動作被裁判壓分,導致中國體操女隊唯一有希望爭奪金牌的項目提早出局;舉重男子77公斤級決賽,獲得冠軍的哈薩克選手拉希莫夫在挺舉比賽中舉起214公斤後並沒有明顯靜止動作,卻被判成功,直接讓上屆冠軍、中國選手呂小軍失去了衛冕的機會;體操男子個人全能決賽,日本名將內村航平在全場觀眾的噓聲中奪冠,只因為裁判對於其他的挑戰者明顯壓分。裁判問題永遠是奧運賽場的焦點話題,但作為志在摘金奪銀的中國健兒,如何看待裁判的判罰並能從中獲取最大利益?

  吃透規則是成功基礎

  其實並非裁判的所有判罰都「有意」針對中國運動員,即使某些裁判確實有意為之,也是鑽了不少規則的漏洞,因此理解規則是奪取佳績的基礎。

  例如體操女子高低槓項目,中國選手更擅長通過三大轉體動作獲得較高的難度加分,但該動作恰恰對選手的倒立角度和位置要求很高,而且在體操新規則中對於高低槓選手的倒立動作有嚴格的扣分規定。可惜,中國隊沒有完全吃透競賽規則,不少選手的倒立角度並不垂直,這也給裁判的扣分留出了空間。舉重項目上究竟何種動作可判為屈伸犯規動作,對於選手舉起槓鈴後靜止時間的規定,都有待與國際舉聯相關技術代表進行更深入的研討。不可否認由於中國體育的崛起,特別是在舉重、體操等項目上的統治,裁判有意「為難」中國選手,給中國隊奪冠帶來了更大的難度。不過,倘若能吃透規則、強大自己,就不會給裁判太多的「運作」空間。

  除了對於規則的細節不夠重視之外,中國選手屢次吃「裁判」虧的另一大原因,是在絕大多數單項體育聯合會內缺少話語權。

當務之急擴大單項話語權

  在目前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內,中國人的面孔並不多,不僅沒有一位中國人成為單項主席,就連單項技術委員會的中國面孔都少之又少。缺少話語權就讓中國隊的聲音無法真正傳達到各單項聯合會內部,遇到判罰爭議時,自然也很難照顧到中國隊的利益。與大多數國際單項聯合會不同,國際乒聯顯然把中國隊擺在了至高無上的位置,甚至建立了中文官方網站,國際乒聯副主席施之皓更是前任國乒女隊主教練。倫敦奧運女單決賽,丁寧曾經多次被判罰發球違例,里約奧運前,國家隊將丁寧的發球視頻寄給國際乒聯技術委員會確認,乒聯主席甚至私下保證本屆決賽中不會再有發球違例的判罰。果然,本屆奧運上,丁寧的發球並沒有與倫敦奧運有太大變化,但裁判在決賽中連一次警告也沒有,可見中國乒乓球在國際乒聯的位置。其實,中國隊在舉重、體操等傳統優勢項目上培養出不少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但這些冠軍們在退役後卻極少進入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更多地選擇成為國內地方體育部門官員或者從事與競技體育完全無關的工作,比如進入娛樂界或者嫁入豪門、相夫教子等。

  當然,遇到不公正的判罰,中國隊必須要學會在規則之內用流暢的英語提出申訴,捍衛自己的最大利益,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夠成為規則的制定者,而不是被動地「適應」某些對自己不利的規則。家中有人自然不慌,擴大各單項體育聯合會中的中國版圖,傳遞更多的中國聲音,這或許比眼前的幾枚獎牌得失更為重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