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曾以「無鋒陣」捧走去屆歐國杯,令該踢法風靡一時,甚至引來仿效。惟效果未必如意。「無鋒陣」其實有利有弊,也非助球隊捧杯的「靈丹妙藥」,強如德國隊曾試「無鋒陣」,也碰了釘子。
近代足球戰術的鋒線演變中,以兩前鋒為起始及基本,到近年開始流行「433」陣式,鋒線以單中鋒配兩個邊鋒,僅餘清晰的中鋒作目標人物。過去十年西班牙隊復興,但該隊到近年除了費托外,一直缺乏中鋒良才,故迪保基斯甚至用「無鋒陣」,將法比加斯作「偽中鋒」,但其實際位置是墮後到場。往昔正宗中鋒在陣成清晰緊盯對象,但「無鋒陣」令前線各員「四處流竄」。以曼城的阿古路為例,他的身形未必足以保護好皮球,但擅長在閘與中堅之間的空檔做後插,或盤球直搗禁區內射門,完美演繹「無鋒陣」的長處。
本屆歐國杯,葡萄牙C朗、拿尼,以及威爾士的加里夫巴利皆非典型中鋒,他們更多是到邊線控球出擊,但同時衍生了隊友如何跟這樣一個「影子中鋒」去配合的問題。當上述球員離開禁區去要球,禁區內就再無攻擊球員,將球送進去就沒有威脅。世界杯德國隊同樣想試「無鋒陣」,於是安排馬里奧葛斯在前線,但因為無法入球最終都要換入馬里奧高美斯。其他隊伍試過也往往因效果不佳而放棄。
所以,每種陣式都有其優、缺點,因應情況與球員能力選擇才是最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