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流言背後的「非他命」/劉 毅

時間:2017-07-02 03:15:58來源:大公網

  圖:珍恩兒子小齊(中)被指責校園霸凌,但並非其所為/網絡圖片

  學校募捐晚會上發生了謀殺案,參加宴會的所有人都成了被懷疑的對象。《大小謊言》在陳述五個母親的生活日常時,將警方對嫌疑人的取證穿插其中,他們會根據自己對他人的印象,向警方構建出一個人的特質,讓筆者想到,我們是否生活在一個「非他命」的社會?即我們從一個人口中聽到的「他者」,或許根本與事實不符,只因告知我們的那個人,總會因為個人經歷和立場對一個人進行判斷。

  這篇文章的題目「非他命」,是筆者有次訪問香港話劇團導演馮蔚衡(阿寶)話劇《安.非她命》所得,劇中的安沒有出現過,眾人對「她」議論、猜度、美化、歌頌、創造、渲染……這個人的好壞,完全由別人口中去建立。正如《大小謊言》中的珍恩兒子小齊,被指責對一個小女童施加暴力,雖然實際上並非其所為,但社區學校中的家長卻在蜚短流長中對此事深信不疑;再如美德琳丈夫艾德本是以歌聲示愛,卻在鄰居聽來,變成了好勝的表現,認為這對夫妻想在募捐晚會上出盡風頭,才勤加練習唱功。

  在警方的問詢室裏,學校學生家長們都以自己的角度揣測真相,對他人進行或道德或猜測的評價,其中,一名家長說:「在這裏,沒有人對別人一無所知。」筆者認為,相比較殺人者在社區學校裏的潛伏,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在這樣一個小圈子,人們的一舉一動,都被他人記憶,被評頭論足,至於真相究竟怎樣?反倒沒人關心,社區內沒有不透風的牆壁,往往是自以為隱瞞得很好,次日就會滿城風雨。大家了解一個人的方式,多從其他人口中獲得,從而沒有機會了解更多真相。一個人眼中的「寶貝」,在他人眼中可能就是洪水猛獸。

  所謂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他人的觀點也並非真理,他人對某人的評價也未必就是客觀。然而流言引發的傷害,最難消除。正如《大小謊言》中小齊被指責抓傷女孩脖子,導致很多孩童的家長都不讓自己的孩子靠近小齊,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小齊就是一個校園霸凌者,事後美德琳即說:「抓傷的傷痕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痊愈,但污名則會留存一輩子。」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