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紹興魯迅紀念館外一幅魯迅夾煙的牆畫引發討論。有觀眾投訴稱這可能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引導,建議館方做出修改;而更多人則主張尊重歷史與藝術的原貌。這場爭議引發了如何看待歷史呈現、藝術表達與社會責任的公共討論。
縱觀魯迅的一生,有幾樣嗜好始終伴隨其左右,吸煙、飲酒、喝茶、吃糖皆在其中,而吸煙的癮頭尤為濃烈。因此,不少畫家在刻畫魯迅形象時,總會特意將「夾煙」這一標誌性動作融入作品,塑造出帶有生活溫度的、立體豐滿的「先生」模樣。如果無視藝術的象徵性與多義性,將牆畫的展示與現實中的行為倡導直接畫等號,無異於用實用主義的標尺消解藝術的審美價值與思想深度。正如我們不會將李白「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詩句解讀為鼓勵酗酒,也不會將梵高筆下的星空視為對「熬夜」的推崇,對待魯迅夾煙的藝術形象,同樣需要給予藝術創作應有的尊重與解讀空間。若以當代健康觀念為由,強行抹去這一細節,本質上是對歷史真實的「選擇性裁剪」,消解了歷史人物的豐富性。
讓青少年遠離煙草危害,關鍵在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綜合引導,而非對歷史藝術形象的簡單修改。況且,真正的教育不在於隱藏世界的複雜性,而在於培養青少年理解和應對這種複雜性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講解和引導,幫助年輕人理解歷史背景與當代標準的差異,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相比修改圖像,這種教育方式更能幫助他們在面對紛繁信息時做出明智選擇。
魯迅曾在《拿來主義》中寫道:「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今天的我們同樣需要以理性與智慧來看待這幅夾煙的魯迅牆畫。尊重歷史不等於全盤接受過去的一切,關注現實也不意味着要以當下標準來苛求歷史。在歷史真實與當代關懷之間,我們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在多元價值中尋求平衡的能力,這本身就是一個成熟社會應有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