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廣東篇)/深耕文脈 創新賦能\蔣述卓

時間:2025-09-08 05:02:12來源:大公报

  圖: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的廣州圖書館未來閱讀館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為讀者提供沉浸式交互閱讀空間。/中新社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其文化建設正經歷着從「地理共同體」向「文化共同體」的深刻轉型。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指出,大灣區同時具備「中華文明連續性發展的前沿陣地、社會主義文化創新性轉化的試驗平台、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價值的對話窗口」三重文明屬性。在這樣的定位下,如何深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以創新為引擎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共建共生共榮,成為建設人文灣區的核心命題。

  文化記憶的共同挖掘與重塑賦予灣區文藝融合以歷史深度。粵港澳三地共享嶺南文化根脈,又有各自獨特的歷史經歷,把握文化根脈並進行文藝轉化和創新創造成為三地的共同追求。過去的歲月裏,香港地區在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尤其是嶺南文化資源、在嶺南文化根脈的延續上並進行文藝轉化和創造方面積累了不少優秀經驗,如港版的古裝愛情電影《倩女幽魂》就翻拍過幾個版本,《新白蛇傳》也開啟新歷史主義在文藝創作中的文學實驗,《大話西遊》對《西遊記》的後現代詮釋拉開對古典小說經典文化資源進行當代轉化的大幕,金庸的武俠小說不斷被改編成電影,而屬於嶺南題材的黃飛鴻、葉問、李小龍、霍元甲等武俠題材被不斷開發,並被賦予當代價值。即使是紅色文化資源,香港文化人也以他們獨特的理解和視角進行創造性的詮釋,如抗戰時期對文化名人大營救的題材,香港導演許鞍華就執導了《明月幾時有》。香港導演與內地合作、到內地執導的《赤壁》《智取威虎山》等等也呈現出新的面貌。重新發現和詮釋中華文化尤其是嶺南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對人文灣區的構建極其重要。近年來,大灣區文藝工作者在深耕嶺南傳統文化並進行當代轉化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湧現出一批具有示範意義的作品。

  在表演藝術領域,廣東粵劇院創排的新編粵劇《白蛇傳.情》成為現象級作品。該劇在保留粵劇傳統唱腔、表演程式的同時,大膽融入現代舞美設計、電影化敘事手法和交響樂伴奏,創造出「戲曲電影」的新形態。特別是其水漫金山的場景,通過數字化技術和傳統寫意美學的結合,營造出既傳統又現代的視覺奇觀。舞劇《詠春》《英歌》也都是從嶺南文化根脈出發,在文化資源利用上進行當代創造的成功例子。

  在文學創作領域,香港作家葛亮的小說《燕食記》以嶺南飲食文化為切入點,通過一個世紀的老字號酒樓變遷,勾勒出粵港澳地區的社會變革與文化傳承。作品將蓮蓉月餅的製作技藝與師徒情誼、家國情懷相融合,使地方美食成為文化記憶的載體。這種從小切口進入大主題的敘事策略,為嶺南文化資源的文學轉化提供了新路徑。

  在影視創作領域,電視劇《灣區兒女》將灣區人家的日常生活與改革開放、創業奮鬥的宏大時代敘事結合起來,塑造了麥斯鈺、彪叔、黃梓建等一批澳門的新人形象。劇中大量融入粵語對話、嶺南美食、澳門民俗等文化元素,自然而不刻意,既展現了地域文化特色,又傳達了共通的情感價值。這種「在地性」與「普遍性」的平衡,為大灣區敘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範例。

  我們要進一步梳理大灣區內所具有的文化資源,深度挖掘文化根脈,列出清單,逐項推進,力求全面覆蓋地進行文化轉化和文藝創造。比如相對於孫中山文化的開發,香山文化尤其是近代留學生文化還沒有深度開掘;相對於華僑文化的重視,海洋文化與近代商貿文化尚沒有進入實質性的開發;相對於康梁文化的書寫,嶺南書院文化尤其是萬木草堂的價值與當代轉化還沒有找到突破點,等等。文化資源的當代轉化要找準發力點,還必須關注年輕人的喜愛值,要讓傳統文化的當代書寫變得「潮」起來,「酷」起來,年輕化、生活化才能使傳統活起來。在這方面,電影《長安的荔枝》《雄獅少年》、舞劇《詠春》給我們提供了經驗借鑒。

  未來,我們要在創新賦能方面,着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共建共生共榮:

  一是科技與藝術的跨界融合,應該是大灣區文藝創新的主要着力點。廣州的廣府文化根脈、深圳的高新科技與香港的創意設計、澳門的文化資源之間要突破空間限制,形成相互融合。VR粵劇體驗、AI嶺南畫派創作、沉浸式音樂現場等創新形式,會讓傳統文藝形態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大灣區內的美術館、博物館,不僅是通過同盟做到資源共享,更要形成在灣區語境下數字化的表達可能。這種科技與藝術的融合不僅創造了新的審美體驗,更重塑着文藝生產、傳播與消費的整個生態鏈,使大灣區有望成為全球數字文藝創新的新高地。

  二是要加大對外文化交流力度,創新文化交流新模式。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樞紐,既能夠汲取全球創意產業的先進經驗,又扎根中華文化傳統,這種「全球視野+本土根基」的模式,正是中華文化現代轉型所需要的。廣州城市形象的幾個標誌性建築,廣州塔、廣州大劇院等,都是在全球視野下以在地文化為根基進行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成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與國際上的同行交往交流,尤其注重與「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海上絲路國家及地區合作,舉辦各種文化藝術節,在交流中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對話窗口。

  三是構建一種新型灣區文藝合作關係。聯盟不是一統,聯手不是趨同,合作不是簡單的同質化,而是在文化認同的前提下「和而不同」的共生共榮,模式的創新也將賦能文化創造以無窮的生命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