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台灣 > 正文

港創科得力良好基礎設施

時間:2017-01-17 03:20:16來源:大公網

  以創新科技推動經濟發展,已是全球大趨勢,在亞洲,日、韓、新加坡等,都是走這條路,香港焉能例外?許多人未必察覺,原來創新科技已位列香港六大優勢產業。在2000年,香港已成立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及創新科技署,接着興建了科學園。現時科學園的出租率逾85%,工業邨也超過90%。之後,政府成立了六個項目的研發中心。2015年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政府推動創新科技,雖仍有改善空間,但已不遺餘力!

  香港有條件發展創新科技,皆因本港有良好的科技基礎設施。根據《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的科技基礎設施,連續五年排名全球第一。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2015年全球資訊科技報告》顯示,香港的流動網絡覆蓋率,高踞榜首。在發展物聯網、大數據分析、雲端計算、資訊和風險管理、網絡保安等等方面,香港都有優勢。

  兩年增50% 初創企1600間

  另一項國際研究則顯示,香港初創企業生態環境的增長,去年全球第五。現時(至2016年底),本港初創企業約有1600家,比2014年增加了50%,可見不少港人都看準商機,投身創新科技行業。《福布斯》(Forbes)雜誌在亞洲科技、金融、藝術等十個領域,各評選30位30歲以下的領袖,其中三人來自香港數碼港的培育計劃。

  創新科技署設立的50億元創新科技基金,居功不少。屬下的「院校中游研發計劃」,鼓勵教資會資助的大專院校師生,從事中下游的應用研究。

  此外,還有政府的研究資助局,現時申請撥款的成功率超過三成,和其他國家和地區比較,比例算是較高的。

  創新科技基金向六所指定大學,提供科技創業資助,鼓勵大學師生創業及中下游研發,將大學科研成果商品化。理工大學的微型基金,近幾年已用了約1300萬元,孕育了逾130間公司,近八成仍在運作,比例亦高。城大高等研究院,主力研發健康一元化、數碼化社會、智能城市三大主題。其他院校,則會在機械人(robot)技術、智慧城市和健康老齡化等,三個重點領域研究及發展。

  打開門戶 吸納各方人才

  縱使如此,不少香港人仍然認為,從事科技創新業,前途遠遠不及金融、法律、醫護等行業。無論在大學讀理工科,或畢業後投身科技創業的人,比起其他國家地區都較少。搞創新科技,既不能單幹,而要講集體研究,人才質量,是成功關鍵。深圳興辦科研,起步比香港遲,現時已超越了香港,皆因深圳創業和就業機會高,人工高,自然吸引到人才。美國的成功秘訣亦在此,打開門戶,吸納各方人才。另一方面,全靠外來人才發展創新科技,基礎不穩固。外來人在本地做五年、十年後便可能離開,歸根究底仍需培養本地人才!

  深圳和廣東省發展較快,對香港也有利。香港可背靠內地,創新科技企業可與深圳或內地企業,在設備、科研等全面合作,共同開拓市場。創新科技,不是立竿見影的企業,往往要投放不少資源,歷時五至十年,才有收成。汪滔的航拍器公司(按: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得深圳和東莞之利,也花十年才有成!關鍵在於,香港的年輕一代,是短視還是像上一輩的香港實業家般眼光遠大,能長年堅持下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