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疆 > 正文

聆聽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之聲:窗含崑崙千秋雪

時間:2023-11-24 14:51:18來源:大公網

  觀瞻沉寂歲月長河的文化遺產,傾聽來自泥土之間的文明絮語。

  11月18日,「載瞻載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以下簡稱「特展」)在新疆美術館開展,截至目前已接待參觀者近萬人次。

「載瞻載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現場。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百年來,從天山、阿爾泰山到昆崙山,從準噶爾盆地到塔裏木盆地,一代代新疆考古工作者用堅實的腳步,在位於雪山密林、草原荒漠中的考古發掘地,尋找着歷史留給今天的千言萬語。

  「載瞻載止」,出自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字面意為「停下來欣賞美景」。推開本次特展之窗,彷彿傳來巍巍崑崙、莽莽天山的千年歷史回聲。來自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烏什喀特古城、石城子遺址、尼雅遺址、吐峪溝石窟等文化遺產地的一張張文書、一片片木簡、一塊塊織錦、一枚枚印章,一幅幅壁畫,向世界打開書寫着中華文明的歷史捲軸,實證着歷代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有效治理,記載着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事實,見證着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裏各族人民血脈相連、命運與共。

  城池營壘,不曾遠去的歷史足音

  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以及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一個個「考古中國」「基建考古」項目在新疆大地順利行進。考古工作者在遍布全疆的城址、墓群、烽燧、戍堡、守捉、卡倫等遺存中發掘歷史真相,實證歷代中央政權對西域有效治理的同時,也為闡釋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研究,提供助力。

  「載瞻載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以新疆考古工作的發展歷程為縱軸,以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橫軸,分為「心傷暗夜盡劫灰」「藍縷篳路啟朝華」「規模漸具開閎闊」「前行砥礪致高遠」四部分內容。特展中的一件件文物,猶如點點星辰,閃爍着綿遠厚重的中華文明耀眼光芒。

  本次特展展廳的一角,懸掛着一幅巨大的展板,它是庫車市友誼路墓群中一座墓室門的全景。2007年,友誼路晉十六國墓群被發現,入選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它對準確闡明漢晉時期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價值。

「載瞻載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上庫車友誼路墓群磚室墓海報。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11月下旬,位於庫車市中心位置的友誼路墓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館員艾尼·亞森帶着年輕的考古隊員們,細緻有序地進行發掘工作。

  「這裏出土過漢五銖錢、唐時的標型器忍冬紋樣陶碗、板瓦,墓主人還有口含或手握錢幣的現象,喪葬習俗中有着濃厚的中原因素。」艾尼說,目前發現的墓葬年代從春秋戰國一直延續到元明時期,這些成果豐富展現着西域與中原地區的密切聯繫。

  在新疆工作的7年裡,艾尼參與過很多項考古調查和發掘,但他記憶最深刻的是進行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發掘那段日子。

  「自漢開始,歷代中央政權在治理西域時都很重視屯田戍邊,留下了大量烽燧、戍堡遺跡,因為這裏曾有戍邊將士生活,所以出土了很多珍貴的文書、器具、錢幣、農作物等文物。」每一次在拍攝、記錄它們時,艾尼都有一種穿越千年去體會戍邊將士內心的感覺。

  昆崙山上的石頭城還保持着唐代安西都護府蔥嶺守捉的堅守之態,東天山腳下的大河古城可尋唐代伊吾軍城的堡壘之位,伊犁河谷裏連成線的卡倫仍記載着清代駐邊軍民的守土之責。

  新疆考古人以風餐露宿、青燈黃卷的接續奮鬥,為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貢獻着新疆力量。

  見字如面,重現古代社會生活畫卷

  說起北庭故城考古的發掘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郭物談得較多的是刻着「悲田寺」字樣的陶片。

  2021年的盛夏,考古隊員在北庭故城的子城西南部發現刻字的碎陶片,經過拼對辨認出,刻的字是「悲田寺」。

  「唐時期,北庭城裡應該有一座悲田寺,可能設置在城內原有的佛寺裏,它承擔著救濟功能,提供看病、用藥、養老、撫孤的社會讬底作用。」郭物說。

  唐代,悲田機構相繼在全國推行,從長安、洛陽到各州縣開辦了悲田寺、悲田院,郭物認為,在北庭故城發現悲田寺陶片,說明當時中央政權的政令在西域地區得到了有效推行和落實。

  特展上,參觀者對一枚小小的印章產生了好奇,它的印面上刻着「漢歸義羌長」,出自阿克蘇地區烏什喀特古城,這枚漢代中央政權頒發給西域少數民族首領的印綬,是行使權力的象徵。

漢歸義羌長印(複製品)。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歷史上,在新疆發現了諸多不同年代的印綬,漢代的李崇之印、司禾府印、常宜之印,唐代的蒲類州之印,清代的土爾扈特銀印等,都是歷代中央政權行使國家主權,有效管理西域的證明。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代一封書信從家鄉到邊關要多久?我們並不知道準確時間,但其中的情感分量可想而知。特展上,經過兩件出自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唐代烽燧遺址的文書時,參觀者都會停下來,細細看寫了什麼。

  這座烽燧中出土了1500餘件(組)文物,其中數百件唐代漢文文書,用隻字片語為考古工作者拼合出一幅唐代戍邊將士生活圖,他們承擔著守邊、耕作、儲備、聯絡、備戰等繁雜的日常工作。

  「從文書中可見,在唐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有效治理下,絲綢之路順暢繁盛,社會生活井然有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胡興軍說。

  千年瑰寶,蘊含對中華文化深深認同

  特展中兩幅來自和田地區策勒縣丹丹烏裏克遺址的壁畫,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阿裏甫江·尼亞孜的心,又帶回了10多年前第一次走進遺址那一刻。

  「第一眼看到就被驚艷到了。壁畫是有色彩的『文字』,它在講故事時,還傳遞着當時的審美理念。丹丹烏裏克的壁畫線描技藝精湛,人物生動飽滿,體積感強,展示了於闐畫派的精妙。」阿裏甫江說,守在丹丹烏裏克的兩年時光滿足了他心中那片藝術家的天空。

  隋唐時期,隨着中央政權對西域有效治理的推進,中原文化對西域的影響持續加深,於闐畫派的筆觸呈現出中華繪畫藝術的創新性和包容性。尋找中華文化之美,是學美術出身的阿裏甫江做考古的信念之一,推動着他在考古遺址間奔忙。

  出土於吐魯番市的「墓誌」在特展上也引起了參觀者的關註。古人是如何總結逝者「一生」的呢?基本構成是:姓名、卒年、家庭成員、做過的重要工作或成就。

  在吐魯番巴達木墓地出土的唐代石質墓誌,以漢字楷書工整書寫,這是典型的中原地區墓葬形制,說明了當時生活在西域的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2022年5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吐魯番學研究院在巴達木東墓群根據一塊墓誌,識得了一個叫程奐的墓主人,祖籍河北邯鄲,擔任過北庭府長史、北庭副都護,卒於63歲,育有兩子。唐代高等級官員工作、生活並埋葬於此,也說明了唐朝對西域的有效治理,這個發現對北庭都護府所轄西州軍政建置研究有重要價值。

「載瞻載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上呈現沙漠中的遺址。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庫車蘇巴什佛寺發現的彩繪龍首木雕,吐魯番交河故城的泥塑花,吐魯番哈拉和卓墓地的木牛車,鄯善吐峪溝石窟裏漢字書寫的《法華經》《大般涅槃經》寫本殘頁……

  中華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這些散落在泥沙中的瑰寶,是歷史的一個個切面,呈現出數千年來西域與中原地區交往交流交融中受到的文化滋養,訴說著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彰顯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初冬寒意已濃,天山南北的考古發掘工地裏,還有一部分考古隊員在抓緊最後的時間完成今年的發掘清理工作。「博樂最近沒刮大風,在室外作業還可以,抗寒抗暑是考古人的特長。」11月21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館員侯知軍還守在讓他痴迷7年的達勒特古城,他相信這座記載着宋元時期西域與中原密切往來的城址,還有很多歷史密碼等待破譯。

  百年步履,徵程無盡。



資料來源:石榴雲/新疆日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