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反映人生,飲食就是其中一個常見的題材。但是舞台之上,如何能以飲食作為內容,並能作出合適展現?這就是藝術家及創作人的心思。
編劇家何冀平便曾在《大公報》副刊撰文,講述她編寫話劇《天下第一樓》的心得。該劇以飯館為處境,當中的主事者、食客為角色,述說了一個時代變革的故事。劇中的「福聚德」以烤鴨馳名,不論是內地或香港的導演,排演該劇都有火爐、烤鴨等道具。不過,觸動觀眾情緒的,不僅是舞台上的飲食場面,更是其中一個主要角色常貴為客人讀出菜譜的情節。常貴一口氣將福聚德當天的名菜如數家珍唸出來,既像朗誦但又不像朗誦,他真切而抑揚頓挫的說白,不單讓觀眾清楚聽到台詞,更能引起觀眾的食慾。難怪何冀平撰文說:「誰演常貴誰獲獎!」
香港劇作家潘惠森的作品,即使不以飲食作為主題,但不時巧妙地將食物或烹飪場面放進劇情之內,好讓觀眾作出聯想。例如《螳螂捕蟬》,劇中只有兩個角色,二人都是殺手,但是角色充滿文藝氣息。其中一個較老練的殺手有一段吃橙的獨白,他一面剝橙皮一面說台詞,故意讓橙汁濺到自己的眼睛,就像說到傷心處在流眼淚。潘惠森另一齣劇作《都是龍袍惹的禍》,講述清朝年間太監安德海專權的故事。劇中的山東巡撫丁寶楨為了對付安德海及慈禧太后而花盡心思,其中一個戲劇場面,丁寶楨在舞台上即場烹飪「宮保雞丁」,菜餚的香味散布劇場,惹來觀眾遐想。
西方舞台的經典現代劇《小城風光》,述說着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劇中的角色閒話家常,或在舞台上共享飲食、談生論死。劇作者指明演員都以默劇形式表演,不論是飲茶或吃飯,以至女角們在花園摘豆角,演員手中都沒有真實道具。劇作家一方面想以虛擬狀態展現人生,另一方面亦讓演員可以更佳發揮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