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再聽蕭斯塔高維契\李 夢

時間:2025-08-14 05:02:11來源:大公报

  圖:馬友友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的蕭斯塔高維契大提琴協奏曲唱片。

  十九世紀以降的俄羅斯藝術,厚重又不乏神秘,確應在藝術史上留下濃墨一筆。活躍在百多年前的俄羅斯藝術家,自廣袤山林河湖中得到啟發,又親歷大時代風雲跌宕之磨礪鍛造,作品中自然呈現出極豐富又別具一格的深沉面貌。不論繪畫,或是音樂、舞蹈,皆如是。

  今年是俄羅斯作曲家蕭斯塔高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 一九○六至一九七五)逝世五十周年。環球唱片旗下古典音樂廠牌DG推出蕭斯塔高維契全集,是波士頓交響樂團及其音樂總監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近十年來着力打造的系列作品。我最近頻繁在聽的,是馬友友與樂團合作灌錄的蕭氏兩部大提琴協奏曲。

  蕭斯塔高維契與大提琴的緣分,不可謂不深。他為大提琴這件樂器創作的作品數量雖不算多(主要是一首奏鳴曲和兩首協奏曲),每一部都堪稱經典,常演常新。兩部大提琴協奏曲,分別創作於一九五九年及一九六六年,均由當時已名聲在外的大提琴家羅斯特洛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一九二七至二○○七)首演。而兩人之所以成為忘年交,也是由於年輕的羅氏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時拜在蕭氏門下學藝,曾出色演奏老師的大提琴奏鳴曲而備受關注。

  兩部協奏曲都有典型的蕭氏風格:壓抑、憂傷,間或閃過神經質的、諷寓意味的段落。在過去數十年間,馬友友曾與不同樂團和指揮家合作這兩部作品,亦灌錄不少唱片,每一次演奏,都是不同生命情境下的再詮釋,情感不同,糅入琴弦中的質感與氛圍,也不盡相同。這恰是優秀演奏家的魅力所在。他們不斷突破自我,為這些恆久的旋律加添新意。

  第一協奏曲中尤其引人關注的,是蕭斯塔高維契埋在旋律中的「DSCH」密碼。這是他姓名的縮寫,以音符對應呈現為四音音型後,別具一種陰鬱的、欲說還休之感。他不厭其煩地在第一協奏曲的第一樂章重現這四音音型,既為曲目敘事與抒情的需要,也為自白。在那個禁錮想像與創意的年代,如暗語一般的音符,藏了作曲家不知多少深夜難寐的隱晦心事。

  馬友友演奏蕭氏作品,深得我心的原因在於他從來不過分渲染,而是盡可能地以平實和內斂呈示作曲家掩藏在旋律下的深意,大道至簡。蕭氏其人,性格並非張揚明朗,因如此,他落筆創作時,也絕不會高調直白。細膩如馬友友,每每可以將蕭氏心思拿捏得恰到好處。雖隔着數十年光景,仍如在目前。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