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港生採訪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 大公報實習記者洪學禕攝
從外觀上看,位於寧波東錢湖畔的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彷彿懸浮於地表之上,其金屬覆層在陽光下波動閃爍。步入其中,眾多精心設計的窗口巧妙地分布在各個角落,營造出一個充滿泛光的世界。館方運用所藏珍品,精心梳理和展示了東西方美術史的發展脈絡,並開設了多元的公共教育活動,充分展現其以藝術教育為內核,古今貫通、中西融會、內外共生的獨特魅力。
《國際歌》繪畫傳遞革命力量
自7月20日起,一場名為「高山鳴泉:華茂典藏三十五周年油畫與雕塑精品展」正在館內展出,橫跨中西方七個世紀、40餘位藝術家的100餘件佳作分布在展館的2-4樓。從西方古典到印象派繪畫,從中國近現代藝術到當代藝術創作,時間跨度長,作品流派廣,這場跨越東西方時空的藝術對話,為觀眾們帶來沉浸式的藝術盛宴。
走進位於二樓的「以油畫為教具」展廳,一幅巨大的《國際歌》(又名《英特那雄耐爾一定要實現》)迅速吸引了港生們的眼球。這幅作品由著名畫家聞立鵬所作,聞立鵬是著名詩人聞一多之子。這幅畫以黑與紅為色調,用繪畫語言描繪了烈士英勇就義前的集體群像,如群山一般雄偉屹立。一種轟鳴在寂靜中驟然盪開,或許這就是藝術跨越時空的力量。
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展覽部工作人員表示,這份震撼也曾感動過她。「當深入了解《國際歌》以後,那份將個體生命融入民族山河的磅礴氣魄,令人感觸。」她的眼中閃動着對藝術純粹感的敬佩,這份個人情感結合專業審美,訴說着藝術超強的感召力。
「高山鳴泉」這一主題凝結了東方哲學中「啟蒙養正」的人文理想:當教育鑄就文明的樑柱,藝術叩啟蒙昧的心門,美育終將在人性的沃野上播下向善、向美的星火之種。真正的美育絕不是一味地「教」與「學」,而是潤物無聲地讓個體感受到純粹的真、善、美。
再次駐足於《國際歌》前,那由堅硬山石幻化出的人形脊樑,在光線下彷彿仍在無聲搏動。藝術的「真誠」此刻不再是抽象概念,它凝結在聞立鵬筆下每一道為父輩、為山河而刻的線條裏,也回響在美術館長廊中每一幅作品的深處。\大公報實習記者楊桂銘